新闻动态

青少年阅读中,审辨式思维在讨论些什么?
访问次数: 894 次   
发布时间: 2021-01-25


青少年阅读中

审辨式思维在讨论些什么?


2020年12月,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做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钟磬老师主持的《成长你我他》栏目,让我们一起听听周老师的解读。

///





=========

钟磬:

听众朋友,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难忘的一年,新年意味着与过去告别,与未来相遇。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常说“未来已来”,如今的生活与传统社会是如此的不同,在阅读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大大改造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短一点,再短一点,浅阅读成为了主流,而需要深度思考、需要专注、需要时间的深阅读似乎正在远去。

那么过去的那些文化经典对我们的生活还能带来指导意义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求学成长还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

我们特别邀请上海多阅公益机构的创始人周洋先生来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他带来的主题是青少年阅读中审辨式思维在讨论什么。周老师你好,记得上一次我们访谈您是在三年前,那么说到我们当下人们的这种浅阅读的习惯,作为阅读公益机构,您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考虑,正在进行什么样的行动呢?

周洋:

它有积极的一面,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从信息传达、让更多的人接触文字的阅读量而言,肯定是比之前有所提高。它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像麦克卢汉在认知媒介里面提到的“媒介也是信息的一部分”,手机媒介本身的这种碎片化的特征会导致阅读趋向碎片化,阅读量较大但是在阅读深度、思考独立性方面提出了挑战。

其实阅读是多维的,它可以是休闲娱乐的,类似于我们以前武侠、言情小说,还有一种实用性阅读,比如说我们看一个菜怎么做,就类似于看一个生活常识,还有广博见闻,多一些见闻,但是阅读本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你的思想认知。

钟磬:

所谓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周洋:

对,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就像多阅的使命——让中国有更多终身阅读者,用阅读为教育搭桥,为文化点灯,为思想开门。最终阅读是要抵达深处,是要让这个人变成一个更有思想、更有认知,同时能够过上比较有品质的精神生活的人,深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几年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听书变得非常流行。

钟磬:

您说的“听书”是指某人读完一本书,归纳总结,制作成音频,把最浅显的一个东西告诉听众。

周洋:

对的,现在好几个平台都在做,这种形式对于深阅读其实也是一种障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你是有一定转化的,但大部分人其实是听了就听了,而且能听的书其实大部分也不是特别值得反复阅读、深入阅读的好书,可能就是一些实用类的书。

钟磬:

那么今天周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主题就是青少年阅读中审辨式思维在讨论什么对吧?您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

周洋:

因为我觉得对于完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青少年的创新创造、独立思辨能力其实非常重要的,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阅读非常重要。而且现在不仅仅是我们成年人阅读碎片化,青少年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现在大量的幼儿教育的app是在pad端或者手机端实现,面临和成年人一样的深阅读挑战。很多人会把阅读理解为一个学习的方法,但是实际上阅读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它是一个学习的通道,一个路径。但如果说只是一个学习的通道和路径,从我目前接触的一些中学生来看,很多中学生已经不依赖自己的深度阅读就能完成学习,比如说听音频、看视频、一对一的辅导补习,他也能完成非常好。不会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们20年前要考上一个非常好的高校,可能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阅读者。而且我们的补习时间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是一个高速的线性增长,深度阅读的时间也在被补习侵蚀。

在这个趋势里面,我们怎么去看待在阅读里培养他的思辨能力?同时这个话题也很火,记得我们三年前聊阅读的时候就提到critical thinking。

钟磬:

critical thinking,在之前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后来可能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批判好像不太好,所以就改成审辨,或者是说审辨式思维更接近英文的原意。

周洋:

而且它符合传统文化,就是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包括网络信息,你要辨别信息的真假,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深阅读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当下我们去聊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

钟磬:

那么我们怎么来应对?另外也请周老师介绍一下,为了应对刚才您所说的挑战目前在做的这方面的工作。

周洋:

2008年我刚作为一个业余的读书会举办人去做活动的时候,媒体的接触还是电脑为主,但在这十几年的发展,手机已经取代电脑了。在新时代手机极大地占据了人的注意力,在当下,多阅不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把我们的阅读推广理念总结为三个“真”,就是——真阅读,真改变,真成长。

真阅读对应的其实是所谓的听书,听书不是阅读,只是听了一个节目。我们认为真阅读有两个要点,第一点是不假人手,自己阅读,第二个是要阅读经典,要阅读真经典。

何为真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为什么读经典》,提到了关于经典的很多个概念,我自己概括的几点是:第一点这本书有重读三遍以上的价值;第二点就是这本书十年之后,甚至更久之后重新读它,都像翻阅一本新书。


钟磬:

不断地有新的东西给到你。

周洋:

对的,好的经典是叫做跨过时间遇见你。读《论语》,你讲过你读《红楼梦》,读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书你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们所谓的真阅读它必须是不假人手,要阅读真经典。

第二个就是所谓的真改变,用古语解释就是《大学》里面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前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但是我们所谓的阅读是要直面人生的真问题,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改变,关联到自我,把家庭关系处理好,把社会关系处理好,甚至最后对国家、对世界都有帮助。

钟磬:

这个不容易。

周洋:

真改变,其实这个里面就有核心词——担当。

钟磬:

您说到这,我想起犹太人关于读书有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当你读书的时候,你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你不去传递,不去教别人,不使用它,是无用的。

周洋:

对,但是孔夫子也说无用有用,在传统的文化里面可能更多的是说的是智慧,knowledge更多的是how,wisdom回答的更多的是why。

钟磬:

刚才您说在面对当今的阅读挑战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三个真,那么这三个真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推进?从学校、家庭还是从社区到社区。

周洋:

举个例子,我们去年开始在虹口区服务菜场书屋项目,在菜市场里做了一个书屋,为摊贩们提供服务,这个项目其实运营已经接近10年了,但是我们希望更加深入,跟我们同事做调研。用三真逻辑开展,真问题是什么?我们做了调研发现摊贩的平均年龄是在45~50岁。

钟磬:

我猜一下,他们的真问题有可能是对自己下一代的教育。

周洋:

猜对了一点,但这不是第一个真问题。其实菜场摊贩的收入在城市里面不算特别低,但他们很忙碌,有的每天4点起床就开始工作了。他们的第一个真问题是——怎么能赚到更多的钱,所以我们跟附近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管理学院,请了MBA的同学去带领他们读财商。第二个真问题就是你说的教育子女。第三个真问题是健康,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很辛苦,希望更加健康了以后能够享受自己辛苦挣来的财富。

围绕这三个真问题,我们要挑一些他们能读的真经典,不能太厚,比如绘本可以选择《小狗钱钱》,目前书目还在讨论中,后期甚至我们会让菜场的摊贩跟我们一起来挑书,挑书的过程就让读者参与进来。

最终是要得到一个真成长,为什么改变不是成长?因为改变它只是个体去连接外部,外化的一种贡献。成长的是最后要回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要让一个人变成一个更完善、更美好的个体,最终还是要回到生命的成长。所以这就是“真阅读,真改变,真成长”,是我在投身这一领域12年之后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架构。而且你会发现它其实跟中国的传统经典是完全吻合的,跟大学之道是完全吻合的。我也是这几年突然间发现所有的阅读推广的奥秘都在《大学》,可能都在私塾里面。

钟磬: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是没有讲《大学》的,就像您说的,我们认为可能是形而上的东西其实恰恰蕴含着方法论,这可能也是现在很多人阅读的一个问题所在,比方说到家庭教育,很多人就是“你告诉我,你告诉我怎么操作”,如果你跟他讲理念,他会觉得太形而上了理解不了,或者说是觉得那个没用。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周洋:

我们用西方人讲的黄金圈法则,先要跟人讲“为什么”,而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是什么”。像我做阅读推广,为什么我说这三真体系是一个突破,因为它完成了一个理念世界的建构。其实不管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大学》、《中庸》,还是释迦摩尼,都是完成了一个理念世界的建构。这个理念建构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完成了一个理念世界的、自洽的建构。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周洋:

我学四书比较浅,但是你会发现《中庸》给的是体系——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孟子》是直指人心,给的是宗旨或者说一个关键;《大学》给的是方法,不管是三宗旨还是修齐治平,它是一个你可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论语》给的是案例,整个论语其实是夫子怎么教学生的。

有做老师的朋友问我怎么做到有教无类?怎么做到因材施教?怎么做到教学相长?我说这些都在《论语》里面了,最好的案例就在《论语》里面。

前两天在和一个学者交流的时候,有一个惊人的共鸣:过去的两三百年,其实是西方人用一个西方的、科学的话语的方法,把儒释道的一些东西用西方的语言把它重新表达了一遍。其实我们有原智慧,但是我们往往接受的都是西方人用西方语言转化过来的。在市面上大量的这种经济管理类的书或者个人成长类的书里面,最后发现它的根源,包括critical thinking,审辨式思维就是在《中庸》的五个“之”里面,而且做了一个他完美的阐释。

钟磬、周洋:

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周洋:

“学、问、思、辨、行”——这是一个是完美的审辨式思维模型,用好了之后你几乎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

钟磬:

那回到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青少年阅读中怎么运用审辨式思维?

周洋:

我们要去理解“审”的是什么?“辨”的是什么?

“审”就是观察或者说收集,第一步要确定信息来源,用西方的语言讲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非常重要,我甚至觉得在目前的移动媒体时代是必备的。

钟磬:

对,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信息是从哪来的?

周洋:

这个信息是真的吗?我也是观察到,即使是一些非常好的高校信息素养这一块其实还是不足的。我们很多的中学已经开始要求小孩子去做研究性课题,但是对“审”,信息素养这块没有很好地重视。审辨式思维第二个是“辨”,它有几层含义,第一个就是要去明辨它的真假,你得有个判断,这就回到《中庸》了,博学之,即收集信息,审问之,是一个问的能力。

钟磬:

这个是特别重要,很多老师包括国外的一些老师也在反馈说,中国的学生可能提问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您觉得这个原因是什么?

周洋:

是的,原因是追求标准答案,其实我们几年前已经聊过这个话题了,做读者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拿个小板凳听,你讲的都是对的;第二个境界是分析阅读,大家聊一聊,有个交流,你要建立一个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才能去提问,接下来是慎思之,对方讲了之后你还得去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这就是独立思考。“问”和“思”之间还有一个词,中庸没讲但是已经包括其中了,那就是——“疑”,你只有“疑”才会去问,要有质疑精神,然后你才能做到明辨之,最后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这五点不是分步执行的,它是一体的。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往往理解为先知后行、先行后知,其实是以知为行、以行为知,你在处理一个信息,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它是一起发生的。

有些朋友说“你读的经典我也在读,但是发现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说是因为你没有去用它。你“学、问、思、辨、行”,知行合一那是一定有用的,真经典所言不虚。





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钟磬:

也许有些孩子真正的问题是想要提高成绩。

周洋:

那也是一个提高学习力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中学生是排名第一位的真问题。

钟磬:

那你们怎么引导青少年思考这个问题?

周洋:

比如说你如果说是提高物理的学科能力,就是要提高物理的学科素养,这个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直面真问题,真问题是他自己觉得要解决的真问题。第二个能够直接去用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阅读陪伴的力量,不管是班级共读,还是社会上的共读,还是和家长共读,同学朋友间的共读,一起读本书这样的一种陪伴,也给他一种情感的支撑。刚才我们说第一个是意义的支撑,第二个是情感的支撑,第三个就是知行合一,要给他一个输入之后输出的出口。你跟孩子说你三天之后要分享一个东西,他读这个书读得很起劲,

所以这里面就是一个意义的力量,群体的力量,还有一个实践的力量。家庭里面完全可以把这三种力量去完美执行。

钟磬:

前面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之间的冲突,您觉得是否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周洋:

我觉得首先要接纳,科技可以解决我们原来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我们教育文化工作者要守其本——阅读只是一个桥梁,一个路径,最终还是为人类的精神在提升。我们以前要解决的是知识“少”的问题,但在当今,信息从稀缺变成过剩,我们要把它变少,我觉得这是很难的。但你要守住本,得知道哪些问题是浅阅读碎片化解决不了的问题。像我们说的真经典,最核心的是要体验深阅读的乐趣

以前和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老师聊的时候,她说现在这一代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是要让孩子没有彻底的爱上手机之前,先爱上阅读。孩子爱上手机是必然的,如果他没有深阅读的体验,就让他有这个体验,只要体验过这种思想成长的乐趣、深阅读经典的乐趣,他一定还会回来的,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长你我他》栏目2020-12-31期

<<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收听节目

>>

成长你我他.png

/ END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