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各校家书共读活动
11月起,周浦地区中小学的七十余位师生及家长按兴趣各自建立起《傅雷家书》、《巴金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多个家书共读小组,在多阅公益周洋老师的辅导下一起阅读家书并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家书背后的故事。活动以对话和共创的方式进行,并主要基于参与者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进行提炼,最终收获成长。在第一次的线上交流过程中,周老师主要向介绍了家书具有“真”的特点以及阅读过程中“读人”和“思辨”的重要性,各组成员则分享了他们希望从家书阅读中探究和了解的内容。第二次的交流中各组分享共读的心得、困惑、自身感悟等成果,周老师则根据各组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经过两周的深入阅读和组内交流之后,各小组带着细致梳理后的阅读成果迎来了第三次线上交流活动。
关于前两次交流的详细内容推荐阅读:
第一场:在家书共读中学习思辨,收获成长
第二场:家书阅读中的困惑与收获
12月末,家书共读活动已过大半,参与的老师同学也基本完成了家书和关联书目的阅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组阅读与交流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第三期线上交流活动在周老师与各个家书小组间单独进行。交流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探讨从个体阅读到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另一个是小组阅读将要如何进行公共呈现。
线上交流开始之前,许多小组已经将组内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稿,并初步形成了观点。但在线上交流初期,周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就各组的观点发表意见,而是从询问了解小组成员对于内部沟通合作的感受展开。
《从文家书》共读小组的赵同学表示,相较个人阅读不同的是,小组阅读可以进行内部分工,每个人集中精力去攻克书中的某个点,然后基于这个点发散去做关联阅读。占同学补充说,小组阅读能帮助自己更快地读懂一本书,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因此可以就一个点进行互相讨论,“我觉得合作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可以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一起把自己的观点补充完整”。徐同学则认为一个人阅读时容易形成盲点,但在小组阅读过程中会互相提示去注意到细节之处,比如在做《从文家书》和《湘行散记》的比较阅读时,同学们发现了两书中都有对鸭窠围这个地方的描写,但情感上却是不太一致的。对此,赵同学也深有感触,以往读完一本书可能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了,但将两本书对照来读加深了自己的记忆,而且以后再读也能很快回忆起上次阅读时的心境。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曾国藩家书》共读小组的同学们更细致地提出了小组阅读要设立目标,并且做好时间安排;小组内部在差异化制定探索方向的同时不应太过分散等,例如这次小组内王同学探索曾国藩的阅读方法,张同学探索他心境的变化,李同学探索他的为人处世,三者方向不同却是有关联的,各自论证观点的同时也可以互相作为补充。
《巴金家书》共读小组的同学也选择划分不同课题进行研究,有人探索巴金之于上海的关系,有人探索巴金对其他不同城市的描写,有人从影视角度探索巴金的创作引发的文化效应等,每人对自己负责的内容会更加认真、细心地去读,最后大家一起进行总结,效果就比较好。
周老师也对此进行了总结,合作的关键在于倾听,更深层反映的是换位思考。因此在小组共读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其次是要有组合意识,每个人都各有优势劣势,合作时要充分运用团队当中每个人的长处;第三是沟通协作能力;第四个也是最常被忽视的就是需要制定计划,尤其是小组内部要安排可控的、有效的交流时间。小组阅读对比个人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丰富阅读体验,增加阅读乐趣,并且在此期间大家去讨论、去合作,去挑战自我,体验合作团队的魅力与思想交锋的美妙。大家在阅读讨论提出观点的时候要记得,观点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但大家要试着往前攀登一步,去提出一个相对有贡献的、有自己独特认知的观念。比如同学们读曾国藩,都知道他是一位圣贤,这一点上并不需要我们再去称颂赞扬,我们读他的核心在于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哪些是可以在我们自己身上长久地运用的;比如读《傅雷家书》,同学们如果只是进行宽泛地总结,将人物标签化,那对书和傅雷这个人的理解都是比较浅的。有同学觉得傅雷过于严厉,那么就需要去思考书中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严厉?思考你觉得合适的调整方式是什么?顺着这些角度去研读和独立审辨的思考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同时,周老师也就教师们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真阅读,收获真成长发表了他的看法,概括来说就是三个词:真实、思辨力,以及生命力。所谓真实就是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与感受,而非套路化的表达,或是应付式地做一些事实描述。思辨力是指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和价值判断。有了真实和思辨才有了生命力,无论是以书面形式还是口头表达,或者以其他活动展览等方式呈现时才会有感染力、有活力。
通过前三期的家书共读活动,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参与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逻辑表达都获得了一定提升。有的同学提出“向同伴叙述自己的观点,且要叙述清楚”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习了如何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如何做全面汇总等;此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共读活动还培养了各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有的小组在共读过程中自发形成了“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圈。
家书共读线上交流部分目前已进行了四分之三,在第四期交流结束后我们将完成“个体探究”“小组阅读”并进入到公共呈现环节,即各小组将自行设计一次成果展示。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如何展示,周老师也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一、各组需要在目前的成果上丰富细节。这相当于是为骨架填上血肉,具体表现是多运用具体事例而非概括性的语言;
二、用可以打动身边同学的语言去进行表达。这和从自己视角出发来做汇报是不一样的,好的讲者,包括好的老师,一定不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而是会以激发听者的参与度作为目标,事实上这是一种视角和思维模式上的切换;
三、希望各组将每个人的收获、成长,做一份经验总结。这份经验不是讲空泛的理论,而是未来阅读生活中可以使用借鉴的方法,也是可以贡献给其他同学的经验。
考虑到同学们已进入复习迎考期,后续线上交流及线下展览展示活动将安排在寒假期间开展,在此感谢各校师生家长的支持,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