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真阅读】觅渡书海——读梁衡
访问次数: 1856 次   
发布时间: 2021-02-10






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采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精彩节选








片段1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片段2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片段3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作品评价








我以前不太爱看散文,梁衡先生的这本书是我看完的第一本散文集。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因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推荐,那会儿刚进入高三,老师想方设法的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如今我也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季羡林先生称梁衡为散文家中的“经营派“,我读过之后也深以为然,梁先生钻研一个历史人物,构思六年迟迟不敢下笔,可以说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了精雕细琢,而这种对任何事物都“精雕细琢”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梁衡的文字工整而富有魅力,极具特色。读他的文就像鉴赏一件艺术品,比如在《夏感》中他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某种程度上,梁先生的散文为年少的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时不喜看晦涩的人物传记,于是阅读大家对伟人一生的解读成了另一种了解历史的方式。例如《把栏杆拍遍》中用辛弃疾的词贯穿了他的一生,这对学过不少辛词的中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还有《武侯祠前的沉思》中表达出的对诸葛亮一生的感怀,对人物的想象不仅使作者自己有感而发,更是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也让人对武侯祠生出些许向往。


当然梁衡先生也对社会现象颇为关注,最令人深刻的是《在印度看乞丐》一文,讲述了他在印度的奇遇--遍地都是伸手讨钱的乞丐,这篇文章着重从人的自尊叙述了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梁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也因此他笔下的辛弃疾也极具活力,因着那一份同样炽热的心,他也才能明白辛公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季羡林先生为他写序“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有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梁衡的散文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文笔凝练,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愿大家读过之后也能如我一般收获许多。



文/梁衡

作品评价/木开达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