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真阅读|《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分享
访问次数: 1284 次   
发布时间: 2021-04-12

 鲍克清了清嗓子。

  “依我之见,波洛先生,”他说,“你提出的第一个推论是正确的——肯定是正确的。我建议在南斯拉夫警察来时,这就是我们能提供的结论。大夫,你同意吗?”

  “当然同意。”康斯坦丁大夫说“至于医学方面的事,我想——呃——我可以做一两处奇妙的修改。”

  “那么,”波洛说,“由于结论已经摆在你们眼前了,我可以荣幸地告退了。”

                                ——摘自《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本侦探推理小说围绕发生在豪华列车“东方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杀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十二个嫌疑人中锁定“真凶”的故事。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只是一个水准较高的作品:主角波洛侦探具备所有优秀侦探应有的良好品质——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逻辑思维、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及站在法理的“坚定”立场;故事发展逻辑紧密、环环相扣;推理过程从细微处着手,层层推进,最终得到真相。

但推理并不是这本书走向“经典”的原因——私刑下的仇恨和亲情与法理之间的碰撞才最触动人心。


图片



本书改编自真实故事:1932年,飞行员林白在自家窗台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仅有20个月大的儿子被人掳走,留下了五万美元的赎金要求。当林白终于凑足赎金,等来的却是孩子尸体。而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犯罪嫌疑人卡塞蒂被抓获后最终并未定罪——金钱搞定了一切,残忍的凶手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商人,踏着四条甚至更多的人命(他杀害的黛西的已有身孕的母亲悲伤过度去世,父亲在绝望中放弃生命,家中女佣因无辜受到怀疑而自杀)走向了未来,而四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过去。

十二位陪审团成员无数次的演练与计算让雷切特走向了审判台,而仇恨与人性中本能的对邪恶的憎恶让他们降下了审判。雷切特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却止步于人性的审判。十二个“凶手”,对不健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审判,对躲避在非健全法律下的恶人进行审判。在这样一个复仇的仪式当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勇气,走上前去握起匕首,插向在无数次策划中走上末路的仇人。

但这就引出了情与法之间的对立,虽然现实生活中法律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捍卫绝大多数人的正义,但总有恶鬼穿过法网的间隙,带着自己浸满鲜血的兵刃走向人间;若当恶鬼驻留在我们身边,那么此刻,我们是审判者还是法理的坚守者呢?


图片


我想,我会成为评审团的一员。这也许只是青年未经世事的不成熟的难凉热血,但它却真实的体现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对以人气而非实力的评判准则的不平,也是对资本掌控下的傀儡模型的哀叹;我想,它是我人性中对不公的挑战。

    相比于电影版(2017)结局处侦探对哈伯德夫人的咄咄逼人及对公理的固守,我更喜欢书中侦探的优雅退场——我来此找寻真相,而是非对错、人性公理间的天平,就交由旁观者来评判吧;毕竟,“审判”后的完美结局总是难求。

    读罢此书,你所坚持的正义,实现了吗?




图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