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访了10位经常参与共读活动的嘉宾,参与共读活动
是什么样的感受?大致氛围是怎样的?成员又是怎样的?
一开始由于陌生大家都非常谨慎,胆怯,但捕捉到交谈间流露的细微好意令人惊喜;后来就很熟了经常battle,有几次分享的时候我对文学的鉴赏力和某些观点得到了一些伙伴的认可,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我感到这样有深度的链接是非常可贵的。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更多的好书,从来接触不到的好文章,都能在群里看到,偶尔也唠家常。我很喜欢这种为了读一本书而聚集在一起的非功利的氛围,在这样一个人人利己,消费狂热的时代是有价值的。
一开始很紧张很紧张,怕一开口就露怯,我自己的水平我也知道,看书不是很多,但分享几次以后,得到鼓励和认同,就开始敢说了,大家差不多都是同龄人,很友好。的确能学到很多新知识,我也是第一次在这种场所畅所欲言
一个人的时候有那个看书的心也会找各种借口犯懒,加入读书会就不好意思不看了23333,我这种懒人还是要需要管
我参与的是一本关于领导力和心智的书的共读,其中有许多业界前辈,其他行业的优秀长辈和我自己机构的上级,说实话一开始压力很大,不过会参加这种活动的老师人都超级nice,其实大可不必有压力。
不仅听到了各个行业的一线经验和多维思考,还有本书领域(可以搜《领导者的意识进化》了解一下,这是一本写给“教练”的书,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蓝海职业)的专家给我进行解读和答疑,她的专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一流,听她的分享比我自己的阅读+思考要深刻、有用得多!这次阅读活动对我的职业发展,思辨能力都非常有帮助,还和大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说了心里话,这样的关系让我感到舒服、亲切,我感到我们之间不是年轻人与长辈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共读规则:
小组成员一人领取一章节,并成为此章节领读人。领读人职责:提出共读问题供大家讨论;组织分享大会;统计出席/请假人数。
⬇
选择某时间进行定期分享,比如:每周日晚21:00
⬇
领读人在周一~周五,提出共读问题:
例如:
周日21:00分享会开始,小组成员召开在线会议,领读人回顾共读问题,成员轮流分享读完此章的心得,并围绕共读问题进行讨论。他人发言时,其余成员需要关麦聆听。
⬇
整本书读毕后,组织一次复盘会议。
硬性规则:
为保证每个人的分享都被认真聆听,保障共读效果,小组初始成员不得超过14人,因此常驻成员一般在12人左右。
成员若若成员在某本书的共读分享会中请假两次以上,则视为自动放弃共读。
我们理解因工作/学业造成的不便,疲于奔命而造成的客观懈怠,所以综合读书会组织经验,把请假门槛定为每本书“两次”请假机会,希望大家谨慎利用,共同遵守,以达到更好的共读效果。
为什么不自己读,而要共读?
1,自律不易,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共读任务中的分享环节更是“倒逼读书”的一种手段。
2,共读成员中各人的知识背景和擅长领域大不相同,而聆听他人分享就成了一个获取多维思考角度,从而离开同温层,走出信息茧房的方法。
3、个体原子化在后现代社会呈现为这么一种貌似自我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废、宅、丧、爱无力、唯独对感官娱乐投入巨大热情。而我们期望,也证实了,这样一个“读同一本书”的小小社群,通过互通语言及语言背后的东西,有着真正连接孤独个体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分享?
1、让我们把堆积起来的观点做整理和提炼。
2、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探索、进行多元扩张。多元扩张在这里也会增添我们阅读探索的趣味跟内涵。
3、公共表达的修炼和学习。
如何选书?
选书标准:
值得重复读三遍以上的经典
拥有共读讨论的空间
欢迎大家提名经典好书!
我们已经有:
女性主义共读小组
书目:
人文社科共读小组
书目:
日本文学共读小组:
书目:
任何书单都是书的欠缺。好的阅读从来就是对书单的背叛,同理,对书单的迷信也就是对阅读的背叛。单无非是书的丛林中的一些路标,提示通向某处的可能的途径。遵循这些路标,可能安全抵达某处。
但对于探险家来说,他需要的是绘制自己的地图。
更多共读小组,亟待开发,我们期待您的到来,与我们共创,让我们为了读同一本书而聚集到一起。
扫码进入共读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