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春节读完了赫拉利当时非常火热的《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后有三大疑问:
为什么发展就是对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哲学,但无论人类发展还是国家发展甚至三体科幻里都是清一色的强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
为什么科技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毁灭人类自身可能的地步,人类还把科技发展作为所有国家、组织的毫无疑问的正确选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了吴国盛老师的《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很有可读性的科技史普及读物,但老实说并没有解决我以上的疑问。
当年的亲近母语论坛上我听到了我非常尊敬的钱致榕先生演讲,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副校长,当天演讲反响非常热烈,结束后我挤身近前,问了先生第三个问题,钱先生说“人类一路向前,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问题,但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答案”。
这个答案其实代表了人类一大部分科学家的看法,即科学乐观主义,科学发展进步可以解决人类自身问题。
但我还是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今年感谢阿信兄和伍松老师组织阅读公益同仁共读吴国盛先生的《什么是科学》。这本书和吴老师的成名之作《科学的历程》篇幅少了很多,但思想上丰富了太多。
以下是我的浅薄思考:
01
赛先生与中国
吴老师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在救亡运动中,科学作为‘夷之长技’被引进,被尊崇。在启蒙运动中,科学则进一步上升为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一部现代西学东渐史,也是一部科学由'技'转化为'道'、由'用'转化为'体'的历史。”
如果我们再去看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会清晰看到,赛先生进入中国是被强力所迫,是救国的需要。同时在这个被动启蒙里,科学慢慢变成了意识形态。
科学进入中国本身就是强力威胁与国际竞争的结果。
同时,我们要理解科学理性并不是中国文化里原有的东西,是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原生。
佛教来源于印度,但真正中国化,从白马寺到惠能六祖时代花了有六百年。
而即使以洋务运动开始,科学理性传入中国也才200年不到,他远远没有完成中国化。
02
我们当下讨论的科学天然带有现代性
吴老师的研究非常注重辞源,他说“正是随着scientist一词被接受,science开始被广泛采用,替代了从前的natural philosophy。即使在英语世界,science的广泛使用到今天也就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百五十年,正是’现代科学‘完成建制化从而独立发展的一百五十年。”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西方科学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历史悠久的理知传统,一个是现代出现的数理实验科学、精确科学的传统。”
我们在讨论科学时,这两个传统会同时提到,但会优先是现代科学的定义。同时我们很多时候讨论科学会说的是科技。所以在语境里充分理解我们讨论的科学具体是什么有重大意义。
03
仁义礼vs科学契约自由
吴老师用了地理历史学的观点,阐释了中国文化为什么与希腊文化差异很大。
仁义礼智信是东方的,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伦。科学契约与自由是希腊的。
科学理性不仅仅是学问,更是一种人格道德追求。而自由与科学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割。
我们五四以来的普遍观点是把仁义礼智信放到了西方传统的对立面,破旧才能立新。
我们要意识到三点:
1,自由科学与契约是西方原生的智慧,而仁义礼是东方原生的智慧,双方对人类文明都有巨大的意义。
2,我们因为落后曾经决绝的抛弃传统文化,但并不代表传统文化与科学完全对立。
3,双方去学习对方的传统都不容易。但这种学习其实对世界很重要。
04
基督教,大学与科学
书中提到的阿拉伯世界在保存希腊哲学上的意义,继而提到基督教、经院哲学尤其是大学的学术自由对科学发展作用的论述极其有价值,洗刷了我们对于中世纪宗教限制科学发展的传统认知。
学术自由、教师自治,辩论为主要方式的大学教育形态也对我们很有启发。
05
现代性的反思
吴老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追求个体绝对自由的个人主义,强力原则下把自然变成征服客体,数字化空间化时间化机械化世界观以及数理实验技术。
吴老师最后总结说“世界图景的力学化一方面提高了现代生活的效率、现代社会组织的理性化,另一方面,在现代心灵中培养了无生命、无生机的意识。力学自然观所到之处,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居支配地位。人们不再以同情的态度看待自己面对的一切。自古以来宇宙间无处不在的普遍联系被消解,寄托在这种关联之中的意义也随之消散。这是现代性危机的深层根源之一。”
推荐书目《单向性的人》《技术垄断》《现代性的隐忧》
06
中国科学发展与教育公益
我同意吴老师最后总结的人类要正视科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中国要认识自己传统里科学理性的天然缺失,总结天人合一的博物传统。
我对于中国文明像当年佛教中国化后将科学理性中国化有信心,但我觉得前提是建立中国的自由定义语境以及学术自由环境。
我更想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上起到对治现代性的使命。人类中心,征服自然,强力原则,强烈自我意志下的个体原子化,达尔文法则这些几乎过去两百年西方文明主导下的通用法则几乎都在中国传统文化原有道统的反面。
对于我们教育公益而言,我有三个观点:
科学理性应该是我们科学教育的主旨,这个比实用实验更有价值,所以科学哲学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多阅希望在合适积累后启动此事)
科学家创新的思想支点有两个,一是怀疑精神,二是利他价值。我们应该用阅读加提问讨论促进怀疑精神,应该用服务学习促进利他人格。(这个多阅已经在践行)
我们教育公益要有意识地对冲现代性。正如我前面说的,赛先生进入中国本身是强力的产物,所以主流论述里往往会从大国竞争角度去讨论科学(其实更多是科技)。
我非常希望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会发展得更好,但要看到科学发展的现代性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机,我们教育公益人应该有更进一步的担当。阅读经典本身是现代人对冲科技绑架增加思想重力的重要路径。
07
科学公益是什么?
这几年三一基金会等一直在推进科学公益,我非常认同这种推进。目前行业的主流视角会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或是产品的科学设计,二是效果的科学评估,三是产出及影响力的数字化。
三一和爱德传一有篇文章进行过总结与反思,其中提到对科学主义的警惕尤其不错。
我对于科学公益有几个想法,结合前面对科学的思考提出来——
1、科学包含科学理性与数理逻辑证明的两重现代逻辑。我们应该两头并举。
尤其要注重科学理性。
希腊“无用”,“演绎性”的传统都指向对于本质性的理性思考。比如我们阅读推广人对“阅读定义”“阅读推广原理”“阅读作用”这些表面上大家都明白实际上差异非常大却是非常本质问题的反复思考。
2、传承怀疑精神。
吴老师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希腊思想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秘密,那就是,我们生活在遗忘和遮蔽之中,遗忘和遮蔽是我们生活的本质”。这里一是要我们保持怀疑精神,二是指出了科学里没有永恒真理,真理是不断迭代的。
这对于我们公益而言就是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局限性。举例钱伯斯的理论在儿童阅读领域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理论,但随着我们实践不断深入,我们也会发现他的局限性。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提科学公益同时就意味着要接受长期的探索性。所以必然要从有限时间段的项目与产品视角上升到生态变革的全局视角。
3、警惕工具理性。正如三一提到的要警惕科学绝对主义。
我们要数据,但不能数据主义。我们要科学逻辑,科学设计,但要意识到工具,科学与数据都有天然的局限性。
在注重工具理性时要更加看重价值理性。
4、创造自由空间。无论行业还是机构要鼓励怀疑精神,创造并且捍卫自由空间,这是促成公益科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