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悦陶老师团队的《公益项目模式》读到之后推荐给不少朋友。这本书很薄,但实际是是基于七悦团队多年项目评估调研的丰富经验产生,我对这本书有很强的共鸣感,这本书验证了我过去九年的一些实践体会,也给了我们一些模式理论上的支持。以下是我比较浅薄的读后感。
一、核心公式:
整本书最重要的公式是:
项目模式=节点问题+模式设计+专业技术
项目模式陶老师团队定义为动作的组合,是行为与资源投入的方式。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他区分了我们行业常提的项目(有时间限定同时有阶段性产出的工作组合),产品(可以复制的投入产出明确的公益服务模式)。
这本书把节点问题,模式设计,专业技术定义为我们公益机构的专业三件套,是有极强的洞见的。全书非常言简意赅,但又表达通透。
我以为如果方便理解的话,最核心的建构是节点问题。专业三件套与项目模式的核心是节点问题。
我重点结合书整理下节点问题:
1、节点问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书中用了爬山的比喻。我们多阅在长期实践里更深入的体会是节点问题其实是说我们在一个困难社会议题下不断探索的路标。
2、节点问题不是通过专业调研可以一次性全部发现的,他是必须知行合一一步步探索出来的,其中有很多失败的过程。这也是多阅方法论里的“致良知,向内求,做中学,学中做”。
这里面我们有一个体会,一个资源具足、专业技术也具备的项目我们大致从无到有摸索清楚需要三年,复制大致还需要三年。这样经历两个三年周期的过程其实是反行业通常情况的,但是我们的真实经验。
这里有个重大前提是,我们在开始探索前有没有探索意识,还是说就是奔着尽快闭环复制的念头去做项目的。闭环复制就是行业里讲的规模化。规模化品牌化本质是对于机构及项目本身是有巨大显性利益的。这里类比商业机构是,推出拳头产品后会极大的提升营收。而如果定义议题是复杂的,或者希望能深入探索,即书中提到的一个个节点问题的提出与探索,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也会遭遇更多失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会极大的减缓规模化的速度,他一定不是机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探索闭环进入产品规模化复制阶段,组织的人力、行动及资源组合会走向流程化生产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往往是对闭环产品模式的品质优化迭代,也就是模式固化下的细节优化品质提升,但往往不会在节点问题探索上进一步深入了。
多阅已经第七年,我们的资金量18年后就稳定在一个小型机构水平,没有去做规模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儿童阅读板块苗苗阅读到了今年,也就是持续进化探索了九年才把规模化复制提到了议程,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这里巨大的困难是我们和行业都会碰到的,就是没有规模化后机构的资金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
多阅解决这一问题的哲学是,我们把组织定义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类似于一个长期探索的实践性研究机构,这部分我们通过高度的外部合作共同体与拼命压缩成本做到持续探索研究,一部分是和行业类似的规模化扩张流程体系。两者是七三分的占比。
这个组织定位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可以显性的让我们区分于商业机构战略,同时抵挡快速规模化的诱惑。
3.本书在项目模式来源处进一步阐释,有有机生长、引入别人、自己设计、实验室孵化四种模式。
陶老师团队显然更提倡有机生长的模式,这也是我们多阅的做法。
我们认为好的模式一定是有灵魂,有生命,可以自己生长的。有机生长是全书我最喜欢的词汇。但有机生长的前提是专业与良知做基础,同时配合以三年甚至十年的不断探索的耐心。
二、五大层级:
全书第二个要点是归纳了公益项目的五个层级。
基础慈善、流程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公共治理、社会系统变革。
这里最大的洞见是提出三四层级与一二层级的本质区别是公共管理。同时进一步提出,一二层级企业模型更有效率优势。
公益组织的真正优势一是在于探索,二是在于动员,即“不用权力可以进行公共治理”。这个思考角度很有价值,即我们钱少人少的公益机构到底和企业比的优势地带是什么。
在第三层次的社会服务上,本书提出我们发挥作用,一是靠服务者个人,二是靠共同体,三是个人与共同体联合。然后手法上一是激活内在动机,二是陪伴,三是增能,四是认知梳理。
在第四个层次,本书提出社会组织的价值在于:一是发现科层组织忽略的节点问题,二是解决忽略节点问题导致的冲突对抗,三是是处理有形无实的情况。
第五个层级书中表达为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携手治理社会。
以上多阅的体会是,我们自己把公益分为活动、项目、产品、生态四个层次。
生态类似于书中第四个层次,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系统变革即第五个层级。
这部分内容对我最大的启发是验证了我的两个公益思想:
一是赋能社群构建共同体是我们实现使命的路径也是结果。多阅就是在一个个生态里构建以阅读推广推动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共同体。这是路径,也是我们的行动目标。
二是在现有体系下社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和体制共同发展,但保持使命的坚定与自身专业的独立与专注,把体制没有看到或者有形但无法落地的事情做好,这是一个共谋的格局,最终的景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对于社会组织有两个要诀:
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专注与专业,只在使命与专业半径里做事情,不成为附庸。
二是功成不必在我,努力必不唐捐。在使命实现上不追求自身的名利,这样可以团结更多单位做大事。
三、公益组织治理:
书中第三个要点是讲了公益组织与企业治理的差异。这里最大的洞见是公益组织不能照抄企业管理。
这也是我最大的教训,我在招行服务了十三年,管了十一年人,到了公益组织后发现原本很多管理认知必须调整后才能管理好ngo。
书中的要点理解:
1、管理三台阶,其实是指出公益机构有其特殊的公益人格要求。在服务一线要求用心,温暖,平等待人;在管理或是动员层次要求巨大的信任与人格魅力。
2、公益组织管理首要原则是自主性空间。
能力成长本质是人格成长,项目模式成熟是人学会解决了问题。
3、领导人要有专业能力、擅长增能、有行政内部管理视角,他的上限决定了组织上限。
这里本质上是把人格放到了公益组织治理的第一性原理。
这也是多阅的反省,我们要发挥公益组织力量的最大要诀是找到使命同频具有公益人格的个体,同时通过自主管理赋能建立共同体。我们和商业组织效率优先兼顾的文化不同的是——我们应该以人格成长为第一要素打造使命共同体同时兼顾效率。
人是公益组织的源泉与最大目的。
书中的公式是:
员工起点水平+组织内的赋权+顶层专业化支持+员工直面社会问题=员工快速提升
本书有个天问,公益组织如果把使命愿景战略项目管理全部清空后你们留下什么?
我的答案是过去十几年在阅读推广议题上不断探索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不断打造共同体的实战体感,十几年的使命信用与团结的包括员工在内的使命同道。
四、自然生长的筹款与组织发展
书中最后提到项目模式理论在筹款与组织发展上的应用,我高度认可。
我也认为应该是项目有机成长形成成果再去传播筹来资金,而不是先吆喝来钱再去做事。
这里有个核心问题,没有钱怎么做事。
我的认为是如果社会组织没有在早期不通过资金推动做事的动员能力,这件事情原本就不应该你做。
组织发展部分本书作者提出的有机生长模型我也高度认同,同时我们的实践里发现很多时候是要等待使命同道出现后再去做事,人是比钱与资源更重要的发展要素,很多时候同道不是靠招聘来的,是靠使命吸引感召来的,这需要时间。
五、一点建议:
全书紧扣节点问题与项目模式来阐释,同时与商业组织对比的思维及五大层级的分级贯彻始终,有极强的引领启发作用,非常感恩七悦团队。这本书给我很多是心灵同频的感觉。
我的小建议是项目虽然是行业的通用说法,但他本身有极强的限制性,同时语境上天然带有短期性。而七悦的思考远远超越了项目层次。所以公益项目模式提法优化为公益干预模式或者公益行动模式,也许更为恰当。
再次感谢七悦,感谢陶老师团队的精心之作,也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