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这周和多个机构小伙伴聊到自主性与规范性的问题。我们机构是提倡自主管理的,从岗位职责、项目规划、日常推进、团队协作甚至预算计划我们伙伴都有比较强的自主空间,我们管理也以平等的协商沟通为主。
而不管内部工作还是外部合作,都有些大家商议或者约定俗成的规范性需要遵守。这些规范性往往大家会认为是正确的,但当我们个体的内心感受不想去执行时,我们如何处理这一矛盾?
这一问题在大企业大机构或者以规范主导治理的小机构都不会出现,规范必须执行再加上有配套的教育或惩罚就可以搞定。
但在自主管理里却是一个不得不讨论思考的问题。
规范性不执行对组织对项目的后果我们不着重提,我试着从个人角度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层次和大家讨论下。
工具理性我主要请出在国内个人职业理性上最好的专家刘润师兄的观点。
首先职业化是我们应届生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后的一个身份跃迁,这是个体成熟必经的一步。同时刘润说职业化不是天生的。
其次,我们公益机构每位全职伙伴都要协同大量志愿者、实习及全职伙伴。我们对自身细节的那些要求是让我们自己做成事情,可以让我们有影响力带动志愿者,实习包括全职伙伴做成事情的保证,这是我们职业进化的基本功。
最后,长远看,我们的个人职业信用分是我们在职场经年累月的点滴构建的。这个信用分打分的核心不是你的人际欢迎度,而是你对内对外一个个细节、大事小事所串起来的时间项链。
以上是工具理性层次。
价值理性层次,第一位我想请出的大师是康德。康德提出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他提出:人人皆值得尊重,不是因为人拥有自我,而是因为人是理性动物,能思考;人也是自主动物,具有行动和选择的自由。
同时康德给出了两条自由的条件:
真正的自由,不受制于外在规定好了的法则,而是自己的法则支配自己,才叫“自律”。自律是自由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人非工具,人动用自己的“理性”。理性,让人拥有自由意志,摆脱外在各种法则的束缚,把人当作目的看待。
理性与自律是自由的前提,所以对正确规范的理性自律与自主性也是一体的。
第二位我想请出的学者是泰勒,他提醒我们本真性对内在标准的强调也容易演变为“唯我主义”,好像关注内在的自我就足以生成道德准则,外部世界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实现个人自主性的障碍或敌人。泰勒说:“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个同一性。这就是为什么内在生成同一性之理想的发展,赋予了承认一种新的和关键性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自主性必须依托于嵌入的社群包括家庭,团队,社会与国家,自我同一性依赖于对话。我们团队内部的规范性也会非常多的借助于内部的共创。
第三点我想说我们团队无论自主性还是规范性,都是为了让阅读成为教育公平文化普惠桥梁的使命服务的,是为了做成使命动力下的事情服务的。做成事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做成使命动力下的事情是我们统一自主性与规范性的内在源泉。
没有做事,没有使命,就没有多阅,也就没有团队的每个人。
无论个体还是团队,内在的价值理性只有在经历挑战或者面对诱惑时才知道他是不是我们坚守与相信的。只有经历考验的价值理性与理想才是我们已经内化的品质。十句纲领不如一个行动,知行合一是内外通达的唯一路径,行动也是让我们心有所信与行有所成能真实连接的唯一桥梁。
本周推荐泰勒的《现代性的隐忧》。
本书序是最好的推荐语:文艺批评 | 刘擎: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隐忧》中文版导言
加一句的是,在人类现代性的挑战里,真正有利他使命的公益人天生可以在使命实践中自己并且带领他人找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克服迷茫,但在这条使命之旅上最大的难题也许是平衡好自主自由与同理同频的关系,不要落入唯我论的窠臼。这不只是靠阅读可以实现的,他需要我们真正为了使命去超越小我,把有力量的自我真实地嵌入社群共同体,深耕我们脚下的土地,需要真正的谦卑精神与持续的自省态度。
本周推荐:《现代性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