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四年了,全职也一年半了,在一路的公益实践上,见了很多的同行先进,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公益价值主张。前两天突然发现我这个“土人”一直践行的就是“土人”公益价值观。
在说价值观以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公益?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们详加讨论可以写上一长串文章,对于多阅,对于我而言,这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改变发生。我们付出生命,招募伙伴,建立专业,打磨体系,链接资源,筹措资金,践行实施,最终结果只求一个,让改变发生。具体到多阅,就是推广全民阅读,就是培养市民阅读兴趣,就是让阅读真正走入弱势群体儿童的生命里。
围绕这个孜孜以求的真正改变,才有了“土人”公益观。
“土”是什么?是土壤,是朴素,是贴地。
土壤是指我们要真切的了解到我们所服务的群体,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调研必须要真正的落地。在教育公益里面我们往往会强调标准化的复制,即一招鲜吃遍天的产品,以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式去有效的提升公益服务水平。这对不对,从筹资,从内部管理角度,当然对,也很容易向公众讲故事。但教育公益是可以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大规模扩张的吗?我认为不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甚至每个教室的情况都不一样。那怎么办?我的思路是机构内部力求有标准化的模板,但在调研时充分把握好所服务群体的特质,在方案部署和实施时做个性化安排。这样是牺牲了效率,但他保证了每个方案的温度,同时内部模板化的设置也相对保证了品质。
朴素是我们要老老实实的做事情,要不惜体力的做事情。相信所有的公益机构都有良好的初心,但在资方的要求、内部的负荷、外部的压力下,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评估做项目,为了资方有交待做方案。但朴素是什么,朴素是在整个机构运营时,不断用终极愿景来挎问自己,我们有没有每一个步工作都在为实现愿景服务。这种抱拙守真看似天真浪漫傻白甜,但其实是走在了正道。他会极大的减少内部沟通的成本,因为团队会把价值观与愿景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 ,会以此来引领的工作,就像在多阅所有人都知道实现最终阅读推广的目标是机构大于任何一切的原则。同时这份朴素也会我们在应对资方时会很容易,因为你的目标会永远高于资方对你的要求。
贴地是指的是执行。我一直奉行丰田公司创始人的一句话,真相永远在现场。所以我自己一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与学校、老师、家长打交道,在项目现场做工作。有朋友说创始人到了团队初步建立后应该主要花时间在找资源社交上,但如果没有贴地的工作,你如何保证项目是在真正有效的运营,尤其是像我们NGO这样要做执行的团队。执行性公益有两种展现,一种是PPT型,一种是真正实干型的。PPT型的是他的构想与执行在PPT上展现的都很完美,而真正实干型的是他经得起你每个角度的观察与推敲。前者是美图秀秀的照片,后者则是天生丽质的美人,如何辨别?到他的现场,到他的项目点一看便知。
“人”是什么?人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的意义是多层次的,既有项目受益方,有志愿者,有资助方,有全职员工,有给予机构指导帮助的师友。
所有公益最终改变的都是人,所以公益本质上是以人为第一驱动力的工作。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他体现在视角、沟通、收获三个层次。
视角讲的是换位思考,由己及人,建立共识,而不是从自己视角出发。这个点上最容易忽略的是受助人,我们一定要避免沟通的自以为是,自上而下,而是耐心的用心听取受助者的情况,从他们角度来设计方案,不要让公益变成强制。
沟通讲的是信息反馈及交换思相。沟通我们最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与资助方的沟通,我们不应将双方沟通变成只是一年两次的项目沟通,而应充分让资方知道我们的困难与成长,让自己借鉴他们的经验更好成长。
收获是每个主体在公益上的获得,这里我们最应留意的是全职员工,公益机构员工往往拿着相对商业企业低的收入,却又饱含理想,我们需要尊重理想,一方面实现公益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替员工规划他们的未来,这里包括收入、技能更包括长远的发展。为员工做职业规划是公益机构的应有义务,也是长远发展的基础。
土与人结合在一起是土人,在土壤上辛勤耕耘的人就是农民。农民做功课是日日月月,坚持不懈的;传统的农业生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工作的土壤有着深入紧密的联结。
真正的改变需要创意的链接,需要PPT上清晰的规划,但更需要的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过程。
所有的美好都来之不易,公益的美好成就更需要甘于寂寞、不断摸索的耐心与守望。
我们都期待花开,但花开的那一瞬往往不是望眼欲穿得到的,而是在静心守候后的回眸一视,欣然悦见,已然花开。
我们追求创新,也追求效率,但我们追求的是深耕在一线土壤里的创新,我们追求的是在保证以人为本、以改变为本基础上的效率。
这就是我的“土人”公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