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6月19日,由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媒体沙龙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学校代表、志愿者代表和媒体代表围绕乡村学校阅读教育现状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聚焦“大变局下的乡村教育及教育公益”主题,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表示,当前的乡村教育面临多重变局,一是“城挤乡空”导致乡村教育主体流失;二是AI时代下乡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需重新定义;三是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未来,教育公益应构建以儿童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等为支持的儿童成长的共生生态,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唤醒孩子们主体意识。”黄胜利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卢玮静表示,乡村儿童阅读公益的发展经历了“捐书时代”和“人书共建时代”,目前已进入“整体县域推进”阶段。随着公益组织的迅速发展,AI时代下,未来的阅读要更加注重人和知识关系的重构,进一步凸显人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推动在地的人乃至在地生态发生改变。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阐述了多阅公益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困境的经验,展现了机构带动多方共创,促进乡村儿童自主阅读的过程。据介绍,阅读桥项目将培养乡村孩子自主阅读习惯作为长期目标,构建“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介绍,在3年的阅读实践中,远程志愿者带领近40个教学班开展了300多节线上阅读课,3000多个孩子受益,摸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孩子的阅读路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还围绕“如何用多方力量构建一个促进乡村孩子阅读与成长的教育公益生态”展开讨论。转载自:经济日报

    多阅公益 | 2025-06-21
    116 点击量

    圆桌讨论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阅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当下,我国乡村学校基础图书设施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受乡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家长有效引导不足、孩子被手机过度吸引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少年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6月19日,由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媒体沙龙在北京举行。教育领域公益组织负责人、学校代表,志愿者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探讨乡村学校阅读教育现状及创新实践。据介绍,10年来,多阅公益专注探索多元志愿者长期陪伴乡村儿童自主阅读模式,目前开展的“阅读桥项目”将培养乡村孩子自主阅读习惯作为长期目标,构建“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多阅公益将儿童自主阅读成长分成3个阶梯,分别为读完一本书、习惯养成和思辨创造,并带动乡村教师、多元志愿者和学校共创。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介绍,“志愿者阅读陪伴是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能构建朋友式的关系,更平等地对话。我们希望通过志愿者的长期陪伴,给孩子们带来更多鼓励,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潜能和内生动力,帮助其养成阅读习惯。”云南寻甸仁德四小是一所乡村学校,教师资源有限,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随着多阅阅读桥项目的开展,学校将每周三下午的课程定为全校的阅读课,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安排了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自主使用阅读记录册的习惯,“他们不再羞涩,逐渐敢于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介绍。在多阅公益看来,“在地评估”是阅读桥项目的一大亮点,“多维评估”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项目价值,验证项目成效。在地志愿者丁一诺介绍,阅读桥项目以“看到人”和“在地参与”为目标,搭建了立体的评估体系,包括4个核心板块:日常监测、问卷收集、师生访谈、入校观察。“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通过不同角色和方式,逐步靠近课堂、学生阅读和学校环境的真实状况,据此改进工作,真正为孩子们发声,帮助阅读桥项目变得更好。”这一项目,其实是多方力量构建促进乡村孩子阅读与成长的教育公益生态的一部分。如何才能完善这一阅读生态?胡思珏表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把阅读变成常态化课程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相关方参与,用好的方法启发和指导孩子们阅读,获取关键信息。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顾雅婷表示,阅读生态构建有3个层面:一是要有好书,二是建构支持体系,三是社会组织应进入一线服务、陪伴。“让孩子们从拿到书到真正阅读,需要构建一套方法,也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多方共创。最好的状态就是回归本真,让阅读真实发生,真正的阅读就是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多位嘉宾强调,唤醒相关方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强调,“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是让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共建的过程中,公益组织更多地起到催化作用,把舞台还给一线实践者,让他们的力量得以生发。”“儿童是教育公益的核心主体,尤其对于乡村教育来说,乡村的孩子们更需要陪伴。教育公益未来应构建以儿童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等为支持的儿童成长的共生生态,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唤醒孩子们主体意识。”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表示。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认为,推广阅读最核心的是要相信儿童,给孩子自主空间,也给学校和老师创造自主空间。在不同群体中识别同道,发起共同行动,在彼此的陪伴中,建立共融生态。 “在多阅阅读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共创是很重要的方式,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共生关系。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儿童自己也能自主阅读,共同参与构建美好的未来。”转载自:今日头条

    多阅公益 | 2025-06-21
    133 点击量

    “自从国家提出的优质均衡发展以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成新的综合楼之后,旧图书室需要搬迁至新综合楼,在搬迁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2万册图书没有学生读,就静静地躺在图书室里,很可惜。”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在政策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乡村学校基础图书设施已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乡村学校均已配备图书室,图书角等阅读场地。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将青少年阅读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创新阅读载体、完善长效机制等举措推动读书行动有效实施,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了政策导向。然而青少年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乡村教师行政和教学压力大无余力开展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家长外出务工或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难以有效引导孩子阅读;同时,乡村儿童还面临着被手机过度吸引,沉迷其中而无心阅读的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乡村儿童阅读教育陷入“有书不读”新困境。6月19日,由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沙龙活动在京举行。活动现场,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代表、乡村学校代表及志愿者代表,以多阅阅读桥实践探索为典型案例,深入研讨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现实困境,共同探讨了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让乡村儿童从“有书不读”到读完第一本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表示,2015年之前可以被称为“捐书时代”,人们更关注如何给乡村儿童送优质图书。2015年到现在,十年时间里,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开始思考,乡村孩子不仅要有书,更要有效阅读。“我们最早做图书角评估的时候,经常跟着校长去学校阅览室,有次一个校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说你们别担心,基金会捐给我们的书一本都没丢,我当时心里想可能坏了,不会一本也没看吧,结果我们到学校图书角一看,有非常工整的阅读记录,摆得特别整齐的书,书也保存比较新,其实学校还是把书当作是基金会的书而不是学校的书。”卢玮静说道。《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乡村儿童实现自主阅读面临着多重挑战。相比阅读,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让孩子们觉得更具有吸引力,而阅读专注力也在逐渐下降。此外,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繁重以及家长缺乏阅读教育的意识等,让很多乡村孩子难以自发地专注读完一本书。比起更重要的学习和考试,阅读似乎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对于乡村孩子来说,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各种考试,后续才有可能获得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胡思珏表示,从实际教学成果来看,阅读与正常的学习活动并不冲突,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让无人伴读的图书真正用起来,不少专注于乡村阅读教育的公益组织在捐赠图书的同时,开始培训乡村教师,开展阅读课堂。“根据我们的走访调研,参加完集中培训过后,真的会去开展阅读课堂的老师10%不到,有长期阅读习惯的老师大概有5%,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培训很难惠及到绝大部分的乡村孩子。”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说道。据张升华介绍,针对乡村学校图书闲置,儿童阅读陪伴人手不够,乡村儿童自主阅读积极性不高等痛点,多阅公益对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进行了优化,开启了多阅阅读桥项目,让更多孩子从读完“第一本书”开始,开启自己的阅读之路。“我们把整个乡村儿童自主阅读成长分成三个阶梯,第一阶段我们希望陪伴这些孩子读完人生当中第一本书,第二个阶段愿意读更多的书,养成阅读习惯,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希望小朋友们可以通过阅读实现自主的思辨和创造。”张升华说道。公益力量的加入,让乡村学校图书室开始告别“落灰时代”。胡思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自主阅读,但一直未寻找到合适的方式,在搬迁图书的过程中老师们看着闲置的上万册图书,决心改变这样的现状。“阅读很重要,如果没有学会阅读,可能连高考阅读题都读不完。在学校图书馆搬迁的时候,我们与多阅公益开启了合作,志愿者从图书室挑选合适的图书直接塞到各个班级,让图书流动起来。”胡思珏表示,2023年学校与多阅公益合作至今,孩子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已经养成,每天下午提前到校,抽出20分钟左右时间专门阅读,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文成绩获得了一定提升。乡村教育公益项目的灵魂:在地活动现场,学校代表和志愿者代表均强调了公益项目“在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主要依托线上的公益项目来说,在地就是我们靠近真实的关键路径。正因为有在地志愿者的长期陪伴和真诚交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阅读生活,了解他们的困境,听到他们愿意说出口的真话。”多阅公益云南在地志愿者丁一诺说道。《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相比其他公益项目,多阅阅读桥项目更注重链接在地资源,最大化实现公益效果。多阅阅读桥项目构建了“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正是有了共创志愿者的课,阅读陪伴内容才能足够贴近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了在地志愿者的支持,整个项目的评估才能够足够真实,才能够对课堂做更好的优化,才能够有效破解乡村孩子有书不读的问题。”张升华说道。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项目在地性较弱,项目执行效果难以保证,项目经验难以复制和推广,为此,《华夏时报》采访了多阅公益负责人周洋,希望了解多阅公益的项目在地经验值得借鉴之处。“多阅能够做出今天的成果,我想到了一个词,叫作拙诚。公益组织只要做真的东西,实际下到一线,面向真相,自然有力量把公益项目做好。”周洋表示在多阅阅读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共创是很重要的方式,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共生关系。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儿童自己也能自主阅读,共同参与构建美好的未来。”周洋说道。转载自:华夏时报网

    多阅公益 | 2025-06-21
    169 点击量

      6月19日,由多阅公益主办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主题媒体沙龙在北京举行。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学校代表,志愿者代表,媒体记者齐聚一堂,以多阅阅读桥项目的实践探索为典型案例,探讨乡村学校阅读教育现状及创新实践。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青少年阅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当前,阅读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受信息碎片化、乡村学校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少年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破解乡村儿童阅读教育“有书不读”的困境,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话题。变局中的乡村教育与公益,剖析困境探新径沙龙上,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的主题分享聚焦“大变局下的乡村教育及教育公益”。他指出,当前的乡村教育面临多重变局,一是“城挤乡空”导致乡村教育主体流失;二是AI时代下的乡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需要重新定义;三是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儿童是教育公益的核心主体,尤其对于乡村教育来说,乡村的孩子们更需要陪伴。教育公益未来应构建以儿童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志愿者等为支持的儿童成长的共生生态,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唤醒孩子们主体意识。未来,要推动资源提供者向能力赋予者和权利倡导者转变,站在更大的变局中思考教育公益的未来。 ”黄胜利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和记者朋友们分享了她眼中的“乡村儿童阅读公益观察”。卢玮静表示,乡村儿童阅读公益的发展经历了“捐书时代”和“人书共建时代”,目前已进入“整体县域推进”阶段。“随着公益组织的迅速发展,AI时代下,未来的阅读要更加注重人和知识关系的重构,进一步凸显人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下沉到一线,推动在地的人乃至在地生态发生改变。让人与人之间相互激发,共建多方共同思考、协同行动的阅读生态,以下沉、激活和共生创造更多可能。”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聚焦“多元志愿者长期陪伴乡村儿童自主阅读模式的十年探索”,阐述了多阅公益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困境的经验,展现了机构带动多方共创,促进乡村儿童自主阅读的过程。阅读桥项目将培养乡村孩子自主阅读习惯,将之作为长期目标,构建“远程志愿者阅读陪伴为主,在地志愿者辅助支持,结合教师共创推动学生自主阅读”的项目模式,以此唤起孩子自主阅读内在动力。10年来,多阅公益秉持“让阅读成为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桥梁”使命进行了诸多尝试和优化。他们把儿童自主阅读成长分成3个阶梯,分别为读完一本书、习惯养成和思辨创造,并带动乡村教师、多元志愿者和学校共创。张升华介绍说,以云南金源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在开展多阅阅读桥项目后,部分孩子的表达力提升、语文成绩有所提高。“志愿者阅读陪伴是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能构建朋友式的关系,更平等地对话。我们希望通过志愿者的长期陪伴,给孩子们带来更多鼓励,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潜能和内生动力,帮助其养成阅读习惯。未来,希望通过创新和陪伴,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更好地发展,为解决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问题贡献更有效的路径。”搭建阅读桥梁,多方共创一线实践模式乡村儿童阅读领域活跃着很多一线实践者的身影。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和甘肃瓜州双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张玉荣作为学校代表,分别以“用陪伴与共创点亮乡村儿童阅读之光”“一场阅读的破茧之旅”为题作了分享。胡思珏副校长提到,乡村教师资源有限,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随着多阅远程阅读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养成了自主使用阅读记录册的习惯。他们不再羞涩,逐渐敢于和志愿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她介绍:“学校组织老师安装设备、开展培训、磨合沟通,将每周三下午的课程定为全校的阅读课,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安排了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并与志愿者一起细化孩子们的阅读任务,优化‘阅读记录册’。在3年实践中,远程志愿者带领近40个教学班开展了300多节线上阅读课,3000多个孩子受益。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多阅阅读桥项目的核心力量在于‘多元志愿者加老师共创’。课程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摸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孩子的阅读路径。”张玉荣介绍,孩子们从默默无闻变得积极主动发言,也从原来有书不读的状态,到后来为了在阅读课上讲好一个寓言故事,不断地练习,甚至能够背诵。有的孩子说:“小包老师、奥奥老师,天气很冷,要多穿衣服,别着凉。我们很爱上你们的课,上课感觉很开心。”“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产生了对阅读的热爱,汲取了更深层的力量,精神世界被不断地重塑,也逐步建立了双向的深度链接,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张老师说,“未来,愿孩子们能在‘悦’读中绽放光芒,在‘越’读中跨越山海。”活动还邀请多阅的远程志愿者韩晴晴和在地志愿者丁一诺做了实践观察的线上分享。以“‘连接、陪伴、共生’下的我与多阅”为题,韩晴晴分享了自己作为志愿者在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自己观察到的孩子们的改变——孩子回答问题时,不再机械地照着课本念答案,学会了自己组织语言。“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信任,注重他们自身想法的表达。我很高兴孩子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也获得了力量。这种变化是对志愿者的信任和接纳,我们也与孩子们建立了‘教与学’的链接。”韩晴晴说,“在多阅的远程阅读活动中,我也丰富了自己的公益实践体验,有了更多思考。我坚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在地评估”是多阅阅读桥的一大亮点,“多维评估”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项目价值,验证项目成效。在地志愿者丁一诺分享了如何通过“多维项目评估体系”确保项目有实效。她介绍,阅读桥项目以“看到人”和“在地参与”为目标,搭建了立体的评估体系,包括4个核心板块:日常监测、问卷收集、师生访谈、入校观察。“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通过不同角色和方式,逐步靠近课堂、学生阅读和学校环境的真实状况。‘在地’是我们走近真实的关键,正因为有在地志愿者的长期陪伴与真诚交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阅读生活。”丁一诺介绍,在地志愿者在访谈、入校观察板块的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会以理解而非评判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渐渐地,他们愿意和我们说真话,我们据此改进工作,真正为孩子们发声,帮助阅读桥项目变得更好。”扎根一线,共创教育阅读教育新生态在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黄胜利、胡思珏、卢玮静、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顾雅婷和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就“如何用多方力量构建一个促进乡村孩子阅读与成长的教育公益生态”展开讨论。胡思珏表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把阅读变成常态化课程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相关方参与,用好的方法启发和指导孩子们阅读,获取关键信息。顾雅婷表示,阅读生态构建有3个层面:一是要有好书;二是建构支持体系;三是社会组织应进入一线服务、陪伴。“让孩子们从拿到书到真正阅读,需要构建一套方法,也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多方共创。最好的状态就是回归本真,让阅读真实发生,真正的阅读就是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周洋认为,推广阅读最核心的是要相信儿童,给孩子自主空间,也给学校和老师创造自主空间。在不同群体中识别同道,发起共同行动,在彼此的陪伴中,建立共融生态。卢玮静强调,“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是让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共建的过程中,公益组织更多地起到催化作用,把舞台还给一线实践者,让他们的力量得以生发。”活动总结环节,周洋表示, “在多阅阅读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共创是很重要的方式,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共生关系。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儿童自己也能自主阅读,共同参与构建美好的未来。”转载自:中国日报网

    多阅公益 | 2025-06-20
    153 点击量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 (王莹 孔任远)“以前我觉得书是一件物品,现在发现书里都藏着美丽的风景,奇妙的世界,还有会说话的朋友。”云南省寻甸县仁德四小学生在参与乡村阅读公益项目后,将其感悟如是写下。 6月19日,一场以“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为主题的沙龙在北京市举办。活动中,与会嘉宾围绕该主题,分享针对这一难题的实践与经验。 阅读类公益项目多年来在解决乡村儿童读书困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卢玮静表示,阅读对人的长远影响毋庸置疑,在教育公益项目体系之中,阅读类公益项目,尤其是乡村阅读类,属于最为广泛、持续的一类公益项目。 据卢玮静介绍,近十年间,乡村儿童阅读公益经历了“捐书时代”“人书共建时代”“县域阅读共同体”三个发展阶段,力求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建渔业市场”的转变,帮助乡村儿童从“有书”到“读书”。而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摆在学校与儿童面前。 无人伴读和短视频“绑架”,是导致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两个重要原因。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介绍其解决经验:“多阅阅读桥”项目将眼光聚焦在“陪伴人”身上,通过协同乡村教师、驻校志愿者和高校志愿者,确保学生每周自主阅读时间,志愿者们以同理心和年轻化的视角与学生建立信任,并调动学生参与、鼓励自主思考,陪伴学生“读完人生的第一本书”。 仁德四小校长胡思珏表示,从该项目的成果来看,阅读不仅让学校变身“书香校园”,也为学生的语文成绩带来实际提升。在其帮扶下开展公益阅读的胜利小学,语文成绩从区域内落后水平变成第二名。如今,两所学校98%的学生每学期能完整读完一本书,36%的学生自主阅读超出要求。 “在成绩之外,阅读实际上解决的是专注力和人类精神成长这两类大问题。”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表示,当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好,他们就会延续美好。 谈及如何进一步培养乡村儿童的阅读习惯,与会嘉宾高频提及“兴趣”“自主”二词。他们认为,阅读是一项长期的课程,要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读自己喜欢的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让孩子成为图书角真正的“主人”。(完)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多阅公益 | 2025-06-19
    124 点击量

    引言: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春末夏初,时光在书页翻动间悄然流转,五月的阅读版图在多方协作中绘就崭新图景。这个五月,阅读如夏苗破土般在不同场域蓬勃生长:4次分级阅读课如晨露浸润158名流动儿童的阅读渴望,3场菜场调研为8名菜市儿童的阅读梦想开垦新篇,志愿者通过情景模拟课堂与亲子共读策划,让知识与书香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活力。多阅阅读桥项目在云南、甘肃等地持续深耕,5月陪伴156个班级开展388节阅读课,4979名乡村学生在经典书籍中收获启迪。5月13日,云南乡村普法阅读活动首站走进查姆中心小学,300名学生现场参与、二十余个班级同步连线,在律师主讲的法治课堂中筑牢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已在云南13所乡村学校开设91节线上朗读课,125名学生通过声音传递阅读热忱;“戏剧花开”社团在雨伞小学与新树小学分别开展10次、8次课程,超20名学生以100%出勤率完成春季戏剧之旅。荟书房本月举办3场观影活动与7场读书沙龙,累计超90人次在武侠侠义、职场效能与健康知识中碰撞思想火花,苗苗阅读与菜场书屋的调研活动亦为后续服务积攒动能,共同勾勒出五月阅读生态的繁茂景象。多阅阅读桥阅读桥课堂开展情况/5月陪伴156个班级,共开展388节阅读课,惠及4979名乡村学生。截至2025年05月30日,多阅阅读桥项目在云南、甘肃等地陆续展开本学期课程内容,为20所学校开展服务,共有400余名来自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陪伴4979名乡村学生。课堂情况阅读记录单在五月里,甘肃省的三道沟镇中心小学、河东镇中心小学、布隆吉中心小学,和云南省的金源乡中心小学、胜利小学、和平小学、雷锋希望小学、独田中心小学、大成完全小学、胜泉村完全小学、雷家庄小学已经陆续结课。云南乡村普法阅读活动/2025 年 5 月 13 日,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携手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以线上直播形式走进云南省双柏县查姆中心小学,开启云南乡村普法阅读活动首站。此次活动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主报告厅内六年级 300 名学生现场参与,另有二十余个班级同步连线。此次普法阅读活动由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吴迪律师与王燕律师担任主讲,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校园欺凌、儿童性保护、儿童拐卖等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带来生动的法律课程 —— 吴迪律师通过趣味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维护自身受教育权利;王燕律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详细解读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处置责任,倡导共建 “零容忍” 校园环境。学生们全程认真投入,积极参与互动,展现出对法治教育的高度关注。普法阅读活动现场活动现场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在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上海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指导与支持下,作为2024 - 2025年静安区公益创投项目之一,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13所乡村学校开展线上朗读日常陪伴课程。截至2025年5月31日,累计开设91节线上朗读课程,惠及125名乡村学生。新开田小学课堂照片汤坝小学课堂照片乐诗冲小学课堂照片追栗街小学课堂照片“戏剧花开”经典阅读戏剧社团/·开课情况·截至6月4日,雨伞联合小学共开课10次,参与学生共11名,均为四年级,学生出勤率为100%,执行教师出勤率为100%。顺利结束2025年春季课程;新树小学共开课8次,参与学生15名,均为五年级,学生出勤率为100%,执行教师出勤率为87.5%。5月7日至6月4日期间,雨伞小学与新树小学全部课程均由来自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与昆明城市学院的授课志愿者独立备课与授课,课堂进展顺利,获得了来自班级执行教师的较高评价。·雨伞小学课堂呈现·· 5.7《猎人海力布》第二次课 ·授课人:许罗玮(昆明城市);蒋婷婷(昆明城市)课堂情况课堂情况· 5.14《猎人海力布》第三次课 ·授课人:谢丽欢(楚雄师范);刘琛琛(昆明城市)课堂情况苗苗阅读苗苗阅读本月携手社会和高校志愿者,在3所流动儿童小学的4个班级开展了4次阅读陪伴课程。课程涵盖一、三、五年级,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内容从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到拒绝校园霸凌科普,为158余名儿童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项目负责人实地走访了2所学校,与6名志愿者及学校老师深入交流了阅读陪伴模式的心得体会。课堂情况志愿者和孩子们荟书房 /· 读书会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本月围绕该主题开展4场读书会,分别于5月7日、9日、14日、28日举行,参与人数从6人到8人不等,累计参与29人。活动为职场人士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自我管理和提升效能方法的平台,读者们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互相启发。《炎症:食物、微生物和疾病的故事》:于5月21日、23日、30日开展3场,参与人数分别为12人、6人、8人,共26人参与。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读者们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纷纷表示要调整饮食习惯。读书会开展情况活动主题丰富,涵盖武侠、职场、健康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兴趣需求,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观影和读书活动中,读者们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本月未安排防诈必修课活动,但计划在后续月份增加场次,进一步加强读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后续将继续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提升活动质量,更好地服务社区读者。同时,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反馈,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建议不断优化活动方案,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 · 观影会·一次观影会《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5月9日开展,9人参与。影片展现了武侠世界的侠义精神,观影后读者们积极交流对“侠”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破·地狱》:5月23日举办,5人参与。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对人性和救赎的思考,通过交流分享,读者们获得了不同的感悟。《焚城》:5月30日举行,6人参与。影片的历史背景和紧张情节让读者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激发了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和探讨。菜场书屋 /菜场书屋老师带孩子们进行活动为了进一步持续推动菜场书屋阅读陪伴活动,提升摊主及其子女的阅读体验,2025年5月,虹口图书馆携手多阅公益及复旦大学新骨班的30名志愿者共同开展了实践活动。期间,总计在线上顺利举办了1场志愿者培训会,并在3所菜场成功开展了阅读陪伴意愿调研活动,共收集到8名孩子的参与意愿,为菜场书屋往后的阅读陪伴活动打下基础。预计下月,阅读陪伴活动将正式启动,期待在菜场书屋中见证更多温馨的阅读瞬间。结语:五月的阅读实践中,多阅公益以多元项目勾勒出温暖的知识传播图景。多阅阅读桥项目联动 9 所高校 400 余名志愿者,在云南、甘肃 20 所学校累计开展 2637 节阅读课,让 8102 名乡村学生在书页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普法阅读活动将法治阳光带入乡村校园,300 名查姆中心小学学生通过直播课堂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乡村阅读广播员项目以 91 节线上课程赋能 125 名学生的朗读梦想,“戏剧花开” 社团则用 18 次课堂让 26 名乡村儿童在戏剧演绎中感受经典魅力。这些足迹背后,是高校志愿者的知识传递、合作律所的专业支持,更是流动儿童与乡村学生对知识的热切回应。六月将至,多阅公益将继续以阅读为桥,联动更多社会力量深化菜场书屋、苗苗阅读等项目的服务内核,让书香在城市与乡村的每个角落持续生长,为不同群体搭建通往知识的温暖桥梁。

    多阅公益 | 2025-06-13
    352 点击量

    引言:春风翻书页,童心映星河。四月的风,裹挟着春末的暖意与夏初的蓬勃,轻轻拂过云南的山峦与甘肃的田野。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阅读桥的课堂如一株株新绿的幼苗,在阅读教育的土壤里扎根、舒展。我们看见,在文山乡村小学的晨光里,孩子们对着麦克风认真朗读,声音清亮如山涧溪流;在瓜州乡村小学的黄昏中,高年级的学生们热烈讨论,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个四月,55节线上朗读课如春雨润物,滋养着119名乡村小小广播员的梦想;589节阅读课跨越千山万水,为4979名孩子打开世界的窗口。志愿者老师的口部操训练让孩子们的发音更加清晰,配音课堂让情感在声线中流淌;而来自天南地北的高校志愿者们,用一本本书、一次次互动,在屏幕两端播种希望。当大庄中心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抢着发言,当独田中心小学的高年级学生自信分享,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语言的回响,更是成长拔节的声音。这个春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跋涉,而成为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心灵共振——以书为媒,以声传情,以爱相伴。阅读桥:多阅阅读桥 /截至2025年04月30日,多阅阅读桥项目在云南、甘肃等地陆续展开本学期课程内容,为20所学校开展服务,共有400余名来自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陪伴156个班级,共开展589节阅读课,惠及4979名乡村学生。在四月里,甘肃省的三道沟镇中心小学、沙河乡中心小学、双塔镇中心小学、腰站子东乡族镇中心小学、七墩回族东乡族中心小学、河东镇中心小学、布隆吉中心小学,和云南省的金源乡中心小学、胜利小学、和平小学、雷锋希望小学、大庄镇中心小学、查姆中心小学、大庄镇木章郎小学、独田中心小学、大成完全小学、挖色镇中心小学、康廊完全小学、胜泉村完全小学、雷家庄小学等学校均顺利开课。各学校二、三年级学生发言情况均比较好,大庄中心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发言次数特别多。康廊完小、大庄中心小学、雷锋小学、独田中心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发言也较为积极。在四月下旬,为了帮助更多志愿者老师提升教学能力,多阅阅读桥携手高校志愿者社团组织了两场经验会。【4月7日】多阅阅读桥项目联合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南京大学雁行社、浙江大学爱心社在线上组织了一场经验分享会,邀请三位“共读”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老师——张明楷、查平怡、张笑笑,为志愿者们分享在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反思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授课心得。•课前准备:志愿者需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提前通读课本和课件,形成知识框架,还可微调课件,如标注页码、精简或扩展内容。新手志愿者可写逐字稿并模拟课堂提问环节,以此把握授课时间。•课堂互动:通过破冰互动,如提有趣问题,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情景化教学和授课工具增加课堂趣味性;播放短视频后组织讨论,及时肯定学生,用 “1+1 反馈模型” 激励学生持续参与。•课后反思:课程结束后,通过回放和课件分析总结可以不断提升共读能力,同时可以借助助教、运营和班主任的反馈,总结课堂不足,调整教学方法,还可根据老师建议拓展教学内容。【4月8日】多阅阅读桥通过线上平台联合复旦大学烛心社、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志愿者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社院青志协,围绕乡村阅读课堂的“共读”实践展开经验分享交流,三位“共读”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老师——尹想、韩晴晴、田霄阳从低年级和高年级课堂的实际需求出发,分享如何用“责任心与爱心”上满、上完、上好一堂阅读课。•上满一堂课:要准备教案,根据学生特点调整,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可灵活补充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修改课件。•上完一堂课:规划各环节时间,课堂会有突发状况,维持秩序和提高配合度是关键。可通过提高音量、互动游戏等稳定秩序,明确小组讨论规则,用鼓励性话语互动,预留时间总结重点。•上好一堂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用角色扮演、游戏化讲解等方式引导思考,传授阅读方法技巧,利用手抄报、绘画作业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创造力。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 /线上朗读日常陪伴课程开展情况:在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上海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指导与支持下,作为2024 - 2025年静安区公益创投项目之一,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13所乡村学校开展线上朗读日常陪伴课程。截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开设55节线上朗读课程,惠及119名乡村学生。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培训: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山市乡村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校园广播员队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4月,项目组特别邀请上海立达学院的专业指导老师葛梓涵、杨洋开展了三场“童心逐梦,声动文山”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培训活动,覆盖了马塘中学、马塘小学、新开田小学、干塘子小学、汤坝小学、十里桥移民小学、黄龙坝小学、坝心小学、乐诗冲小学9所乡村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艺术盛宴。葛梓涵老师以线上互动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从基础的口部操训练入手,着重强调提颧肌、保持微笑及控制语速的关键要点。通过唇舌力量强化与气息专项训练,深入浅出地传授正确发音方法与呼吸技巧。在模拟主持环节,葛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节目主持技巧练习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自信与舞台掌控能力。杨洋老师则凭借生动幽默的自我介绍迅速点燃课堂氛围,以影视配音为教学切入点,为孩子们打开情感表达的全新视角。课堂上,杨老师选取经典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的精彩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其中莱利与情绪小人间丰富的情感互动,生动展现喜悦、恐惧、愤怒、厌恶等多元情绪。通过细致讲解与专业示范,杨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情绪下声音强弱、语速快慢、语调高低的变化规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情感表达不仅是文字朗读,更是声音艺术的综合演绎。在实践环节,孩子们纷纷挑选心仪角色,沉浸式体验配音乐趣,感受声音传递情感的独特魅力。城市书香建设:荟书房 /·观影荟·- 《哪吒之魔童降世》:4月11日开展,参与人数9人,通过观影和交流,让读者感受动画电影的魅力与内涵。- 《“骗骗”喜欢你》:4月18日举办,8人参与,以轻松的方式让读者在观影中有所收获。·读书沙龙·- 《陪孩子终身成长》:本月围绕该主题开展5场读书会,分别于4月2日、9日、16日、18日、23日举行,参与人数从5人到9人不等,累计参与39人。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了交流育儿经验、探讨教育方法的平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于4月11日、18日、25日开展3场,参与人数分别为6人、10人、6人,共22人参与。帮助读者学习自我管理和提升效能的方法。- 《不虚此行》 :4月25日举办1场,参与人数6人,引导读者从书中感悟人生意义。·防诈必修课·- 4月19日开展1场,参与人数10人。向读者普及防诈骗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本月活动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吸引了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读者。但部分场次参与人数较少,后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优化活动时间安排等方式,提升活动知晓度与参与度。同时,将继续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如举办主题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更好地服务社区读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菜场书屋 /· 菜市场里上春天第一课 ·虹湾菜场,一个装满四季烟火的地方。青翠欲滴的春笋、嫩得出水的蚕豆、带着泥土芬芳的荠菜……每一筐鲜蔬都在讲述着大地此时此季的故事。2025年4月19日14:00-15:30,8组家庭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食记”——100分钟,从土地到餐桌,用五感丈量春天的味道。这场央视镜头捕捉的"春食记"亲子课堂,让水灵灵的时令蔬菜成为最生动的教具。孩子们通过触摸沾露的菜叶、辨识泥土里的根茎,不仅读懂了二十四节气里的饮食智慧,更在称斤算两间体味到市井烟火中的生活美学。结语:四月的故事,最终化作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那些数字背后——156个班级、400余名志愿者、20所学校——是无数个瞬间的叠加:志愿者深夜备课的灯光,孩子们第一次举手时的羞涩,老师纠正发音时的耐心,课堂爆发笑声时的欢腾。在文山,广播员培训让声音有了翅膀;在甘肃、云南,阅读课让思想有了远方。而两场志愿者分享会,则让教育的薪火传递得更加明亮。就像高行镇图书馆里那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影会,荧幕上的哪吒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而现实中的孩子们也在书页间找到了自己的英雄梦想。四月终将过去,但阅读的旅程永无终点。当合上这份月报,愿我们记住——每一节课堂都是花苞的绽放,每一次发声都是未来的序章。五月,让我们继续携手,在书的山海间,为每一颗童心照亮更远的航程。

    多阅公益 | 2025-05-14
    352 点击量

    引言:三月的风,轻柔地掠过河西走廊的田野与山峦,携着书香与希望,悄悄叩开了一扇扇教室的门窗。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阅读桥的课程如涓涓细流,流淌进孩子们的课堂。随着新学期的全面展开,多阅阅读桥和延伸项目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迎来了2025年春季课程的实施阶段。在三月,项目组完成了全部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工作,经过专业培训的阅读授课志愿者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跨越空间限制在甘肃、云南等地的项目学校开启了新一轮阅读探索。这些课程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包含《沙漠里的脚印》《河西走廊的星空》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书目,通过互动式阅读引导孩子们在文字中认识家乡、发现世界。阅读桥阅读桥顺利开课/在这个春天,三道沟镇中心小学、沙河乡中心小学、双塔中心小学、腰站子东乡族镇中心小学、河东中心小学、布隆吉中心小学、金源乡中心小学、雷锋希望小学、胜利小学、和平小学、挖色中心小学、大成完小、康廊完小、胜泉村完一小、独田中心小学、雷家庄小学等已开课的学校大部分班级均顺利开课。金源乡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因网络问题未开课,延后一周开课,其余班级均已正常开课。目前收到反馈的117个班级中,70个班级设备情况良好,47个班级设备有问题,除5个班级未开课,110个班级的班教老师全程在场并积极配合解决问题。其中瓜州七校每个学校班级老师均全程在场,并积极配合解决问题。各学校低年级学生发言情况均比较好,三道沟小学二年级学生发言次数特别多。河东小学二年级参与度较低,但并不是因为设备影响,由于是本学期初次上课,需要下周继续追踪学生参与度是否有所提升。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2025 年 3 月 17 日,云南省文山州马塘中学、汤坝小学、花庄小学、十里桥移民小学、干塘子小学迎来春季学期首堂线上朗读课,孩子们围聚屏幕前跟随志愿者纠正发音、踊跃互动,课堂氛围热烈,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爱与温暖的传递。志愿者通过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朗读成为打开语言世界的钥匙。项目团队不仅精心设计生动课程,更通过反馈记录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用书香与关爱为乡村少年播下语言成长的种子。花庄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迅速与志愿者老师打成一片。在轻松愉悦的自我介绍环节,他们畅谈自己的爱好与日常;而在互动环节,孩子们更是积极回应,原本陌生的距离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弭。马塘中学的志愿者们为了精准了解孩子们的发音状况,不仅耐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还不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们大胆开口。在志愿者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们不仅纠正了发音,自信心也飞速成长。课堂之外,我们同样全力以赴,只为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我们持续打磨课程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让新知识变得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认真做好每一次的反馈记录,细致分析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三月,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开始。我们见证着孩子们从怯懦到勇敢,从生疏到熟练,每一次举手、每一句回答,都是多阅公益最珍贵的收获。让我们继续携手,在这条充满书香的路上,静待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多阅公益 | 2025-04-08
    288 点击量

    引言:三月的风,轻柔地掠过河西走廊的田野与山峦,携着书香与希望,悄悄叩开了一扇扇教室的门窗。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阅读桥的课程如涓涓细流,流淌进孩子们的课堂。随着新学期的全面展开,多阅阅读桥和延伸项目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迎来了2025年春季课程的实施阶段。在三月,项目组完成了全部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工作,经过专业培训的阅读授课志愿者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跨越空间限制在甘肃、云南等地的项目学校开启了新一轮阅读探索。这些课程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包含《沙漠里的脚印》《河西走廊的星空》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书目,通过互动式阅读引导孩子们在文字中认识家乡、发现世界。阅读桥阅读桥顺利开课/在这个春天,三道沟镇中心小学、沙河乡中心小学、双塔中心小学、腰站子东乡族镇中心小学、河东中心小学、布隆吉中心小学、金源乡中心小学、雷锋希望小学、胜利小学、和平小学、挖色中心小学、大成完小、康廊完小、胜泉村完一小、独田中心小学、雷家庄小学等已开课的学校大部分班级均顺利开课。金源乡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因网络问题未开课,延后一周开课,其余班级均已正常开课。目前收到反馈的117个班级中,70个班级设备情况良好,47个班级设备有问题,除5个班级未开课,110个班级的班教老师全程在场并积极配合解决问题。其中瓜州七校每个学校班级老师均全程在场,并积极配合解决问题。各学校低年级学生发言情况均比较好,三道沟小学二年级学生发言次数特别多。河东小学二年级参与度较低,但并不是因为设备影响,由于是本学期初次上课,需要下周继续追踪学生参与度是否有所提升。乡村学校阅读广播员赋能项目/2025 年 3 月 17 日,云南省文山州马塘中学、汤坝小学、花庄小学、十里桥移民小学、干塘子小学迎来春季学期首堂线上朗读课,孩子们围聚屏幕前跟随志愿者纠正发音、踊跃互动,课堂氛围热烈,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爱与温暖的传递。志愿者通过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朗读成为打开语言世界的钥匙。项目团队不仅精心设计生动课程,更通过反馈记录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用书香与关爱为乡村少年播下语言成长的种子。花庄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迅速与志愿者老师打成一片。在轻松愉悦的自我介绍环节,他们畅谈自己的爱好与日常;而在互动环节,孩子们更是积极回应,原本陌生的距离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弭。马塘中学的志愿者们为了精准了解孩子们的发音状况,不仅耐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还不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们大胆开口。在志愿者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们不仅纠正了发音,自信心也飞速成长。课堂之外,我们同样全力以赴,只为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我们持续打磨课程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让新知识变得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认真做好每一次的反馈记录,细致分析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三月,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开始。我们见证着孩子们从怯懦到勇敢,从生疏到熟练,每一次举手、每一句回答,都是多阅公益最珍贵的收获。让我们继续携手,在这条充满书香的路上,静待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多阅公益 | 2025-04-08
    277 点击量

    引言2025年对多阅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在2月,多阅阅读桥蓄势待发,而多阅的其他项目也在幕后进行着新一年的规划与筹备。从寒假开始,多阅阅读桥就持续推进着2025年春季学期的课程研发工作。在本次课程研发中,共有19名优秀志愿者加入多阅阅读桥教学研发组,截至2月底,共完成了13本中高年级书目的配套阅读记录册、1本低年级阅读记录册的内容研发与设计排版工作以及16本书籍的课件及配套教案的初稿编写。而在书香城市建设中,荟书房本月共举办了四场观影荟与四场读书沙龙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引领居民走进书籍世界,感受知识力量。阅读桥阅读桥活动课程研发 /在寒假期间,19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志愿者,怀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乡村孩子的深切关怀,加入多阅阅读桥教学研发组,开启了一场富有意义的研发之旅。本次迭代的书籍覆盖了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不同学龄段,课程设计充分结合了在地教师的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实践数据,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还特别强调课堂的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多样化的封面设计此外,通过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和研发方案的优化,我们进一步确保了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截至2月底,在研发志愿者与设计美化志愿者的紧密协作下,我们完成了13本中高年级书目的配套阅读记录册以及1本低年级阅读记录册的内容研发与设计排版工作,同时完成了16本书籍的课件及配套教案的初稿编写。精美的的内页设计城市书香建设荟书房 /· 观影荟 ·自2025年2月7日起,高行荟书房每周五定期举办观影荟活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使人们得以领略电影艺术的魅力。2月7日放映的《姥姥的外孙》引导观众深思亲情与传统等多重关系;2月14日的《误判》展现了对正义与真相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时探讨了司法体系的不足及人性的复杂性;2月21日的《小小的我》激励观众见证追梦的勇气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探索;2月28日的《危机航线》则向观众展示了在危机四伏的情境中,人们如何保持冷静应对以及亲情的力量。居民们正在观看电影《姥姥的外孙》· 读书沙龙 ·自2025年2月19日起,荟书房每周三及周五均举行读书沙龙活动。2月19日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聚焦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关系;2月21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着重其基础原则与应用;2月26日以《陪孩子终身成长》为主题,深入探讨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2月28日围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讨论其七个习惯及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达事半功倍效果。2025年2月首场读书沙龙活动结语春天是出发的季节。在这个2月,多阅公益做足了出发的准备,秉持着“让阅读成为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桥梁”的使命以及“真诚、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在新一年中向着“为中国人搭建一所共读、共创、共生的人生学校”的愿景不断迈进。

    多阅公益 | 2025-03-04
    304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