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书香城市建设活动简报社区活动荟书房7月12日,荟书房开展了线上朗读荟活动,朗读选取的内容来自黄维若教授编剧的《秀才与刽子手》。活动吸引了8位读者共同走进“科举狂人”徐圣喻和“刽子名手”马如龙的世界,在朗读中感受话剧的黑色幽默。7月荟书房收到书友吕元娣和吴恒的捐赠图书,在此感谢大家对书房建设的支持。高行书香社区营造7月,多阅在高行社区共开展了7场线上活动,共计145人次参与。其中仁恒社区“阅享时光机”老年阅读活动1场,浦江社区线上诗词朗诵5场,高行书香社区“为孩子而读”家长成长营活动1场。“阅享时光机”活动为仁恒社区的居民们介绍了《民国吃家》、《中国茶密码》、《繁花》等具有趣味性又饱含生活气息的书目,复旦大学小陈老师的分享也受到大家广泛好评。高行书香社区“为孩子而读”家长成长营活动也在持续进行中,7月举办了“经典阅读-朗读手册”和“绘本阅读-讲出好故事”两个主题培训。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7月27日,位于绿地小区的绿地科普书屋限流开放。在此特别感谢书房志愿者团队的支持。北站书香社区营造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 围绕着2019年以社区读书会打造北站阅读热爱自治共同体的项目主题,7月多阅在北站街道组织了4场线下活动和2场持续整月的线上打卡活动,丰富了居民疫情期间的社区生活,居民的反馈较为积极。7月3日、17日、31日,在吉庆里居委会举行了系列养生主题线下分享活动,共有23位居民到场参加。7月16日,在北站街道海昌居委会,举行了阅读朗诵线下分享会,共有15位居民现场参加。活动中居民们还对线上打卡、定期分享与书屋整理与开放等事宜进行了沟通交流。7月三生里读书会有157人次参与线上打卡,海昌居委会读书会社群有533人次参与。打卡分享中形成了花卉养殖、《饮食本草》和《求医不如求已》等系列主题。华漕故事达人训练营故事达人训练营线上打卡完成《朗读手册》、《好绘本如何好》、《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三本专业书籍的线上共读,共有43名学员参与,累计打卡1848次。印象最深的是有学员感慨每月共读一本,不知不觉就读完了三本,收获很多。家长的认真学习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截至7月底,华漕故事达人训练营共进行10场线上培训及2场线下培训。推荐阅读:故事达人训练营 | 灵魂三连问后,亲子阅读正式起步洋泾少年阅读说2020洋泾少年志“少年阅读说”活动于7月9日在五峰讲堂正式启动,该活动由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发起,多阅公益作为合作伙伴将帮助同学们通过阅读探索的形式,重新认识自己所身处的社区,并且通过各种创意形式的呈现,让学生自己和更多的洋泾居民能够与社区建立更深入的联结。推荐阅读:少年阅读说 | 洋泾社区文化阅读探索,出发!华师大紫江公益“服务学习”课程《服务学习》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博士讲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公益导师、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参与策划此次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课程从7月27日持续到7月31日,薛红老师、选课学员和旁听同学在五天时间内采取线上讲座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课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密集的授课、调研各自班级老师学生代表和头脑风暴提出了六套流动儿童班级阅读计划。在紫江基金会与多阅公益的支持下,参与合作和项目试点的学校为上海闵行塘湾小学。推荐阅读:“服务学习”的反思和探索:华师大紫江公益“服务学习”课程结语2020年紫江公益暑期课程《服务学习》顺利结课苗苗阅读活动简报苗苗阅读小学项目简报小学家校阅读联盟7月份,小学家校阅读联盟开展了暑期共读社群活动,分高低年级建立了3个共读社群,组织同学们制定暑期阅读计划,做暑期阅读记录,并将上学期评比出来的优秀阅读记录进行分批展示。社群内还每周开展阅读相关主题的直播分享活动,请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主讲,并招募联盟学校中的同学、老师、家长积极参与互动。基于共读社群的活动,苗苗阅读还成立了苗苗朗诵社,吸纳了来自各校热爱阅读、热爱朗诵的同学们加入,请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并建立了苗苗朗诵社的专属电台,将定期汇集同学们的朗诵作品,在线展示。推荐阅读:《小王子》共读 | 苗苗阅读2020暑期共读直播活动系列报道No.3如何用朗诵的方法读书 | 苗苗阅读2020暑期共读直播活动系列报道No.2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阅读 | 苗苗阅读2020暑期共读直播活动系列报道No.1夏日悠悠,读书为上 | 苗苗阅读2020暑期共读进行中小学家校阅读联盟骨干教师培训7月12日,“上海随迁子女小学家校阅读联盟”开展了第5期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以在线形式进行,邀请了在绘本教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小黑鱼老师(崔秀俊)来和老师们谈一谈绘本和语文教学。小黑鱼老师分年段的绘本教学案例分享给了老师们很多启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同时,老师们在暑假也依然坚持了线上的共读打卡和分享讨论。推荐阅读:小黑鱼老师谈绘本和语文教学 | 骨干教师培训第5期报道线上亲子阅读陪伴打卡7月份,苗苗阅读线上打卡活动继续进行,并策划了暑期的趣味打卡活动——宾果阅读游戏。7月份12所小学打卡参与情况:低年级——打卡人数为919人,打卡次数为18217次,21个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最佳学校获得者为弘梅小学曹行校区;高年级——打卡人数为444人,打卡次数为7121次,2个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最佳学校获得者为塘湾小学。打卡次数较6月份有明显提升。二十四节气图征稿7月还通过打卡平台进行了苗苗阅读二十四节气图的征稿活动,同学们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后续将进行设计制作,在苗苗阅读各项公益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使用。苗苗阅读幼儿园项目简报苗苗阅读针对闵行区31所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幼儿阅读兴趣培养项目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第一财经主办的“蓝天至爱计划•CSR在行动(企业社会责任)”冠军,并于2019年顺利结项。经结项调研数据显示,通过1年的项目执行,94.32%的学生阅读兴趣有所提升,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参加调研教师对早期阅读的了解达到了100%的提升。2020年,该项目会继续从“学生、教师、家长、书籍、阅读活动”五个方面入手,为流动儿童打造一个完整的阅读生态。幼儿园走访7月中旬走访花朵幼儿园联系书箱进园事宜,下旬走访烛光幼儿园评估校园环境。线上亲子阅读陪伴打卡7月暑假打卡继续进行,大班已毕业,小班还未开始上课,但还是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再坚持每日打卡,为他们点赞!截止7月底,有十一所幼儿园的1253名家长带着她们的孩子进行了26124次打卡活动。

    多阅公益 | 2020-08-18
    1831 点击量

    “公益学习一定是在做中学、学中做,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多阅的使命是为教育搭桥——搭公平之桥;为文化点灯——点文化普惠之灯;为思想开门——开独立思辨创新创造之门。”——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01课程简介《服务学习》的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博士讲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公益导师、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先生参与策划此次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课程从7月27日持续到7月31日,薛红老师、选课学员和旁听同学在五天时间内采取线上讲座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课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密集的授课、调研各自班级老师学生代表和头脑风暴提出了六套流动儿童班级阅读计划。在紫江基金会与多阅公益的支持下,参与合作和项目试点的学校为上海闵行塘湾小学。在线上讲授的部分,薛红老师重点讲授了服务学习的基本内涵、项目制服务学习、展开项目制的进程等模块。通过加入各个小组的讨论组,薛老师还和小组成员一起就组内分工和课后服务学习实践的内容与任务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在课后实践的部分,每个讨论组分别对接塘湾小学的一个班级,并在5天时间内完成了前期的班级调研和项目初步设计,也各自开展了对班主任的访谈,从而了解到各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和阅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班级阅读小组群,设计出各班独特的阅读干预方案。02关于流动儿童阅读的三个认知在聆听了各组报告的设计方案之后,周洋老师首先感谢了薛红老师的全情投入与无比认真的教学实践,学习到很多。在薛红老师的热忱和所有成员共同的努力之下,各组最终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方案,为之后实地干预取得了一个成功的开端。在进一步开展活动探索之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一个核心问题:阅读对流动儿童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么开展?这也是方案设计过程中困扰学员已久的问题。周老师指出,公益学习一定是做中学、学中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公益的本质是对真善美追求的探索,流动儿童阅读所指向的亘古不变的目标是通过阅读改变孩子的未来。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三个基本认知:第一个认知是:流动儿童的本质问题与阅读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事实上,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群体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阅读只是解决这一差异、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的过程和手段,而非最终目标。周老师从2008年开始做阅读推广,从2012年启动流动儿童“苗苗阅读”项目,于2015年创办“多阅公益”。多阅公益的使命就是让中国有更多的终身阅读者,让阅读为教育搭桥、为文化点灯、为思想开门,为流动儿童走向城乡教育公平搭建阅读的桥梁。第二个认知是:需要让流动儿童群体读什么书?为什么需要阅读?多阅的使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周老师指出:引领阅读的目标是为教育搭教育公平之桥,为文化点文化普惠之灯,为思想开独立思辨创新创造之门。教育让人向善、文化让人知美、思想让人求真。项目最终抵达的是孩子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回顾自身的流动儿童阅读项目开展经历,周老师告诉学员们:最大的困难是直面城乡儿童差距的现实和实现卓有成效的干预的难度,在认清现状的同时保持不放弃,意识到干预的最终目标是需要让孩子变成终身学习和成长者。虽然在接受帮助的流动儿童群体中,只有一部分人能成功考上大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未来会直接选择打工;但是,如果阅读活动能够让他们变成终身阅读者和成长者,这一部分群体乃至其未来家庭的人生就会截然不同。第三个认知是阅读活动应该如何有效达成干预目标?过去八年中,多阅已经服务了两万多个流动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多阅最困难的时候不是15年无法为活动筹到款项,而是18年“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状态。彼时,多阅已经拿到上海公益大赛第一名。周老师正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华师大李家成教授,在与教授交流后,意识到:“不能脱离学校抓老师,脱离老师抓家长”,而是应该促进家校合作。这一席话成为多阅活动开展的一个转折点,也为多阅苗苗阅读后续的发展奠定了新方向。03推动流动儿童群体性改变的认识视角和实现途径在谈及通过阅读实现流动儿童群体的最终的“质变”和群体性改变时,周老师提出了公益行动者需要转变的两个视角:1)着眼于生态:通过“家校社”联动开展活动,让流动儿童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能有终身阅读终身成长的意识。2)从流动人口的角度思考流动儿童教育,不能将流动儿童群体单独割裂出来加以考察和干预。否则项目的干预效果永远是“点状的”,而不能产生规模性的干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种群体性、规模性的改变呢?周老师的观点是引入文化资本和同盟力量(peers)。在这一点上,有三本书提供了极有参考意义的方案:1)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建立完整生态环境可以改变阅读习惯;2)斯蒂芬·克拉生《自主阅读》——如果孩子能够在有充分选书自由的环境下自主阅读,阅读能力是能够自主习得的;3)唐娜琳·米勒《书语者》——对如何进行班级阅读陪伴提供指导。总之,在我国流动儿童阅读干预,一定是以五六个同学为核心策划班级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习惯。班级习惯养成之后,可以将班级的模板复制到学校,再将学校的模板复制到全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是协同陪伴的Peers。从多阅的经验来看,从生态面、“家校社”视角导入的整体性教育革命是有可能成就的。04课程设计和方案实践的几点意见在发言的最后,周老师为课程未来的方案应该如何落地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1)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有“个体-班级-学校”的三级推动思想。多阅和学校整体开展合作。因此,一定要站在个体思想、班级活动,然后是学校整体(包括学校整体的预算和指导思想)这三个角度来理解和设计活动方案。2)需要有整体性、结构性的设计。我们不能“手上有个锤子,就把什么看成钉子”。目前,作为活动设计者,我们手上有很多非常好的资源。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必须要有整体性的设计,所有的活动和创意必须以“如何让孩子变成终身阅读者”为根本目标,从形成学校和家庭的成长习惯着眼,不能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而是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一个点一个点干预。需要逐步形成有阅读养分的活动结构,要有整体性的思想。3)活动真正落地时需要“聚焦”,从1-2个突破口入手:目前,参与课程每个组都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活动样板,以期从小组班级推广到学校。目前,多阅家校阅读联盟已经得到闵行教委认可,从这个复制的角度来看,各个组需要将丰富多元的设计方案进一步聚焦,争取在一个学期和学年里把一个点做深、做专,将课程展示中头脑风暴的想法变成实践。4)更多地纳入儿童参与:在目前的整个设计中,儿童的参与都少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儿童参与融入活动设计,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将活动者peers的力量用好。周老师指出,“服务学习”课程的尝试应该是多阅未来活动开展思路和改变整个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样板。这是因为,多阅最终的认知是公益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研究三位一体,是“家校社”的生态型联动,最终仍然需要回到流动人口本身的家庭成长,导向流动人口教育的根本。

    多阅公益 | 2020-08-17
    907 点击量

    7月27日,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办的暑期课程《服务学习》在线上正式启动。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博士讲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公益导师、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先生参与策划此次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第一次课堂有将近60名学员参加,除了华东师范大学正式选课的本科生,还有更多的是华师大的研究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的学生和不同职业背景的社会人士。其它高校的学生包括上海本地的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也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14所高校。社会人士中既有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常州、武汉等地的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有福建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大学、北华大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教师;还有来自阿里巴巴、Infosys、以及教育科技公司的职场人士等等。大家对公益的热爱之心促成了盛夏的云端聚会,共同开启了一场将课堂理论走进社会服务实践的学习盛宴。在多阅公益的支持下,本课程的实践将围绕着对上海闵行塘湾小学流动儿童班级阅读推广项目展开。在正式上课前一周,课程任课教师和助教已经对成员进行了基本情况的调查,并且根据不同的背景分为6个小组,每个组都包含了华师大学生、外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不同的类别,每个小组将对接塘湾小学一个班级。薛红老师也召集了各个小组的组长一起召开了线上会议,强调“服务学习”不仅仅是五天的课程,更是持续至少一个学期的流动儿童班级阅读项目。7月27日的课程分为薛红老师主讲和各小组讨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薛红老师向同学们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课程设置和2020年的紫江公益课程秋季开课情况;其次介绍了《服务学习》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和评估,重点介绍了如何推进流动儿童班级阅读推广项目;最后围绕着课程内容,介绍了“服务学习的定义和内涵”、“青年成长、社会参与和公益行动”,以及通过“梅尔森小额学生资助”的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跟学生展示“从服务中学习”和“从学习中服务”的实践。第二部分的分组讨论由各个小组长主持,薛红老师依次进入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在本次讨论中,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共同讨论出了多阅项目的访谈提纲,共同开启了多阅项目的服务之旅。 正如薛老师所言,“我们既需要公益的心,也需要公益的锋芒”。对于社会公益、对于服务学习,各位学员经过本次课程后也有了更多认识。在之后5天的实践中,小组成员陆续完成了前期的班级调研和项目的初步设计。在与塘湾小学的班级对接中,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对班主任的访谈,小组成员了解到了各个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与阅读环境现状,从而建立起了班级阅读小组群,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每个班级的阅读项目计划。7月31日,《服务学习》的最后一节课完成了各小组的项目汇报及线上结课仪式。第一部分的项目汇报由薛红老师主持,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周洋先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黄宁莺女士、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张彦君女士、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宋玉芹女士及江苏扬州江都悦耳悦心读书会谈倪琴女士担任点评嘉宾,6个小组依次进行了项目计划书的分享。第一小组第一小组的《多彩阅读·悦动童心》项目从健康、历史故事、家乡与节日四大主题入手,利用情景剧、实地参观等丰富形式展开课程。第二小组第二小组的《童享悦读——童心童行童分享》项目以节日为主题组织系统阅读活动,创新性的阅读形式体现着家、校、社联动的阅读理念。第三小组第三小组的《小小书虫派对》项目通过组织线下的亲子共读读书会,以别致的派对阅读形式打造学生为本的阅读环境。该项目清晰地列出了未来一个学期核心成员的分工以及具体的五次活动主题。黄宁莺老师与宋玉芹老师分别对前三组进行点评,对各小组能够在短期内提出丰富的项目计划表示赞扬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建议。黄老师建议各小组整合学生已有资源,将其转化为项目开展的支撑,从而减轻项目进行中将会面临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压力。此外,她希望每个小组也要考虑到流动儿童父母陪伴困难的现实困境,能够尽可能地组织和帮助孩子们参与到项目中。宋老师结合自身面临的育儿困境,建议各小组丰富阅读题材与形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需求和保持学生已有的阅读兴趣。第四小组第四小组的《阅读·悦心·约未来》项目将电影与阅读相结合,力图以独特的阅读形式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五小组第五小组的《悦读·阅快乐——塘湾小学五一班阅读活动计划》围绕普及型与针对型教育两大主题,旨在同时满足学生们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需求。第六小组第六小组的《阅来阅棒——塘湾小学三(6)班快乐阅读计划》以“服务学习”带动“服务学习”,通过支持班级积极分子组织阅读活动,力图打造自发性的阅读环境。张彦君老师和谈倪琴老师分别对后三组项目做出了点评。她们对各组的创意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结合自身项目服务实践为各小组提出了建议。张老师建议各小组结合更充分的前期调研,将孩子的多元兴趣转化为孩子的阅读兴趣。她还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了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建议大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尊重儿童的权利。谈老师结合自身在社区内开展的阅读推广项目,建议各小组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支持共同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后,周洋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他首先指出了多阅项目的核心宗旨与终极目标,然后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将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他谈到多阅服务项目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习惯,从而为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做出革命性改变。同时他建议各小组聚焦主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流动学生打造家、校、社联动的阅读环境,从而让阅读为教育搭桥、为文化点灯、为思想开门,为流动儿童走向教育公平搭建阅读的桥梁。项目汇报结束后是本课程的结课仪式。每个小组的成员拥有着不同的志愿者经历和不同的学习、工作背景,却相聚在《服务学习》的同一个课堂。他们的共同努力、坦诚沟通、互相学习最终也闪现出精彩的火花、凝聚出共同的成果。课程的结束仅代表线上集中授课环节的结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里,各小组将落地实践,将服务学习继续进行下去。学员心声华东师范大学19级中医学许嘉琛“推己及人,薪火相传”。在参与学习的这段日子里,一开始就被迷茫和无措所包围,后来才发现服务学习是一个以真心回馈社会的过程,无论是简单的志愿服务,还是自行策划设计一个项目,都大大地考验了我们的能力和同理心,望不忘初心!华东师范大学在职MSW学生刘乐通过几天对《服务学习》课程的学习和小组项目的推进,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不仅是在课程学习中体验服务实践,而且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流动儿童成长,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自我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希望自己能够多多实践课程学习的内容,多多参与和组织公益项目,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职人士张彦君在持续做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优势视角,去找到服务对象的闪光点,也看到一起服务的小伙伴们的创意无限与热情;更需要不断进行批判反思实践,去思考服务中可以学习、改进的地方。我们都是行动者、陪伴者,希望我们都能“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在职人士傅丽丽作为一名医务社工,儿童的身心健康一直是我们重点和持续关注的对象,致力于儿童发展也一直是我们责任和使命,通过这门服务学习的课程和多阅项目的实践,让我更明白应该怎么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儿科医院后续也会提供尽可能的资源支持。感谢相遇,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前行。闵行区中心医院在职人士张昌英希望我们能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通过参与这次课程,将服务学习理念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患者。湘潭大学社会工作系MSW在读学生黎宁感谢紫江公益提供的学习机会,感谢薛老师和一组小伙伴们的同行,期盼塘湾小学儿童阅读计划能落地执行,让孩子们真正在阅读中悦动起来。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学生汪夏萍体验和反思是服务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体验的过程让我们学习和反思,反思让我们更好的提供服务。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在职人士刘浩虽然由于个人原因只能零星地听课和参会,但也足以感受到薛红老师的用心,也让我找回热爱服务的初心,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第一组组长和组员的分享与同行,预祝阅读项目进展顺利,也期待公众号的诞生,让这个项目更有影响力!西北民族大学在读学生许凌云虽然我只是一个旁听生,但是这次公益课程,让我想到了社会工作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是陪同者,而不是家长作风,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希望流动儿童阅读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服务学习》的暑期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课程上的学员们将继续走在“服务学习”的路上!

    多阅公益 | 2020-08-17
    1140 点击量

    2020.08.14//////疫情已经半年了,这周结合暑假我们的项目和大家聊聊疫情对于多阅后续的重大启发与变化。我们在有序推进的项目里:家校阅读联盟的培训与研讨,今年联盟两百多位老师、五六十位受训老师、三十多位报名研究的老师,所有的集体活动都在线上有序进行。暑假的研讨会李家成老师从云南、郭晓莹老师从福州接入会议。黄老师主导的华漕家长营比较顺利地推进到了尾声,除了少数几次线下实践外,所有培训与练习都在线上完成了。暑期开启的项目里:南大家书、新泾职涯规划阅读、塘湾大学生小学生共创小组都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导师指导志愿者,志愿者分小组共创,志愿者带领中小学生小组。这里最值得说的是,导师、大学生、受助学生都分布在不同城市,而有序分层次的一次次网络会议使每个项目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下去。这在疫情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苗苗阅读暑期做了两个尝试,一个是社群的直播分享,另一个是一对一网络阅读陪伴。疫情对我们机构最大的贡献是,我们重新定义了线上线下,我相信线下依然不可替代,但线上会成为我们部分工作的第一或常规选项,比如培训与研讨,比如小组周会这样高频度的会议。更为重要的是,导师、志愿者、学生突破物理界限后,为优质志愿者长期陪伴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也许这次疫情会让我们的公益有真正走向终极变革的可能。本周推荐一本最近我刚刚看完的书,鲍鹏山老师的《孔子传》,即使你没有熟读论语,这本书也可以让你非常愉悦地阅读。如果将教育公平的终极追求浓缩成四个字,就是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想要参与线上读书会的朋友请关注多阅公益微信公众号,回复“读书”加入。

    多阅公益 | 2020-08-14
    1677 点击量

    洋泾少年志洋泾少年志中学生社区公益挑战赛,是由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发起,针对在洋泾地区居住或学习的12~18岁学生推出的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少年志通过为中学生志愿者团队提供“服务-学习”能力建设,完成社区微公益项目设计执行,提升学生的协作力、行动力和领导力,并为社区培养未来的优秀公民。多阅公益作为2020年洋泾少年志的合作伙伴将帮助同学们通过阅读探索的形式,重新认识自己所身处的社区,并且通过各种创意形式的呈现,让学生自己和更多的洋泾居民能够与社区建立更深入的联结。“服务-学习”阅读营开营啦!时间:2020/07/097月9日,2020洋泾少年志——“服务-学习”阅读营在五峰讲堂正式启动。今年的“洋泾少年志——少年阅读说”计划,将分成“服务-学习”阅读营、阅读探索社区微公益项目和“少年阅读说”结营式三大板块,46位中学生志愿者分成5组,在培训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通过制定和执行“以地区文化探索”为目标的阅读计划、服务计划和展示计划,完成自己的“洋泾社区文化阅读探索”之旅。开营活动上,多阅公益理事长周洋老师通过带领小志们思考“为什么要阅读”、“什么是阅读探索”,以及“阅读和公益的关联”,点出了青少年阅读素养培育的价值内核以及重要性,引发了现场许多家长的共鸣。活动资助方之一,上海星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上海五峰书院理事刘畅老师,以“我与10000本书”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因为阅读而发生的一系列人生故事,让小志们现场体验了一次精彩的阅读主题演说。在随后的“服务-学习”工作坊中,小志们完成了破冰、成团、“逆行者挑战”体验,以及体验后的反思,总结出了“同理心”、“团队合作”、“真正的需求”等内容,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投入社会服务。走读社区,品味洋泾时间:2020/07/177月17日,2020洋泾少年志——“服务-学习”阅读营的第二节活动在洋泾社区学校顺利开展。此前,各小队已经通过线上交流初步制定了阅读计划,并且开始阅读书目。活动当天在周洋老师的辅导下,小志们进一步明确了阅读探索的方向。活动特备邀请了《洋泾史话》的编写者、洋泾社区学校顾建华校长,为小志们带来了洋泾历史文化初体验分享会。顾校长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洋泾这片土地的历史演变和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并且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小志们的提问。活动进行到下午,小志们分成两队,分别跟随两位社区讲解志愿者进行社区走读。那个从书本里读到的古镇洋泾、老码头,逐渐生动了起来。老街历史路线千年古银杏树-李氏民宅-洋泾港-洋泾绒绣馆航运历史路线蓝烟囱码头厂房旧址-洋泾港-三井码头厂房旧址-八万吨筒仓回到教室,小志们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进行了组内分享和反思,将各自的“新发现”融入到小队的阅读计划中,继续开展探索。王瑾璟老师和任艳萍老师带领小志们继续学习了“服务-学习”循环圈,并且将隐藏体验活动的服务技能知识点进行了说明和梳理。社区调研,乘风破浪时间:2020/07/237月23日,2020洋泾少年志——“服务-学习”阅读营第三节活动在五峰讲堂举行。任艳萍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了四种研究方法——媒体检索、观察体验、访谈及社区调查,并且运用“小组共创”的方式,讨论制定出各组的“洋泾社区历史文化需求问卷”。下午各小组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新鲜出炉”的调查问卷奔赴各个调查点。炎炎夏日挡不住小志们“乘风破浪”的超高热情,最高记录的一队在45分钟内完成了23份调查问卷,最终在小志们的通力合作下,总计完成了84份调查问卷,掌声鼓励!经过调研,小志们进一步完善了各队的阅读探索计划,周洋老师一一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各小队继续深挖兴趣点,并思考如何将探索内容设计得“引人入胜”,实现最终的公共展示。活动最后的“服务-学习”环节,小志们运用两次体验所学,将调查到的社区历史文化需求逐渐梳理成小队的服务目标和学习目标,并且继续深入阅读为后期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多阅公益 | 2020-08-13
    990 点击量

     作者:单颖文今天中午酷热难耐,在空调送来的习习凉风下,在一间近20平方米的房间中,几个孩子正围在一张大桌子旁看书。房间一侧的墙面被三个大书柜占据,近千册图书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其中三分之二是青少年读物。这个看起来像阅览室的场景,其实位于虹口区连阳菜场的办公区域,是此地存在了近十年的“菜场书屋”。正在看书的青少年都是菜场摊贩的孩子,其中不少还是“小候鸟”——暑假跟着家人来菜场“上班”,平时则在外地老家读书的留守儿童。据悉,虹口区现有17个“菜场书屋”,每天12点至14点开放,在菜场中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身边的阅读服务”,让盛夏来的“小候鸟”们能在家长身边“文化消暑”。在菜场这个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为什么会飘来阵阵“书香”?在“寸土寸金”的菜场一层,为什么能容下朗朗读书声?在去年起承接“菜场书屋”项目运营的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周洋看来,这就是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担当——“人民至上”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创新探索,回应时代、回应读者。同时,这也是“文化强区”虹口区的担当,虹口区图书馆在十年前就有魄力原创出“菜场书屋”这一“听起来就知道很困难的事”并坚守至今,致力于在菜场中根植文化土壤,特别是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文化普惠、教育公平的机会,让他们未来的人生有更多选择。一名摊贩告诉记者,连阳菜场一直对书屋进行宣传,今年,她特地让第一次从江苏昆山周庄老家来沪过暑假的7岁小外孙去书屋“感受感受”。在她看来,书屋很干净,有空调,环境条件适宜,而且就在菜场里,这让她既省心又安心。“在书屋里能多读书、学知识,我希望他能读大学,能有所成就”。 即将上初中的陈同学已经在书屋里看完了六七本书。他告诉记者,月底就要回山东读书,这几天一有空就来这里看书。他指着正在看的“大怪兽”系列图书中一张“海洋巨蟒”图片告诉记者,这个怪兽他曾在影视剧里看到过,“但书上说现在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个怪兽,我想多看点这类书,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当个科学家去揭开奥秘。”连阳菜场周场长告诉记者,2013年这里的“菜场书屋”经过了一次大改造,甚至拿出了菜场里“条件最好的地方”。十年来,书屋的空调费、电费等均由菜场承担。近期,他们打算再对书屋进行一次“升级”,把硬件打造得更符合青少年需求。“我们把书屋办好了,让孩子把书读好,摊贩们也能更安心工作”。虹口区图书馆馆长助理王涛介绍,“菜场书屋”的前身是该馆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推出的“流动书车”,当时主要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精神食粮”,后来发现其中的青少年读物特别受欢迎,于是区里决定将这个项目固定下来,并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选择图书——除了各类绘本、少儿版世界名著、科普类读物外,还有学校老师推荐的书等。图书馆向各“菜场书屋”提供至少两个大书架,一次供书量不少于500本,每半年换一批。近年来,“菜场书屋”还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不定期推出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目前,区里正考虑在更多菜场设立书屋,并推出更多活动,辐射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周洋介绍,去年接手项目后,项目组首先梳理了菜场摊贩孩子们的情况,对其中在虹口区就读的50个孩子建立了“一人一档”,并请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每周为孩子们做阅读陪伴以及作业辅导。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五次家长培训,再通过开展“菜场书展”等活动发掘菜场中的“阅读达人”,通过“阅读夏令营”活动带孩子们逛书展,让菜场中“书香袅袅”。今年受疫情影响,“菜场书屋”虽从暑期起陆续开放,但各类延伸服务均暂停。周洋表示,接下去将进一步借势虹口区人文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区位优势,丰富“菜场书屋”的活动,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为更多周边居民服务。作者:单颖文图片:叶辰亮、资料图片编辑:王宛艺责任编辑:蒋竹云*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多阅公益 | 2020-08-12
    345 点击量

    杨颖本报讯 杨颖 盛夏时节,在宋庆龄陵园纪念馆,来自延安中学的吴悠同学正面对镜头讲述着她阅读《宋庆龄论教育》的体会,十几位同龄人认真地聆听着。这是由青年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等联合发起的“读经典·诵青春2020上海青少年阅读大会”的一幕。来自延安中学的同学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研究室和多阅公益的辅导下,分别阅读了《宋庆龄全传》《宋庆龄论教育》等书籍。让思想插上翅膀现场,同学们诵读宋庆龄相关书目的经典片段,分享所感所悟。多阅公益的负责人周洋介绍,这次活动有几大特点。一是时空交融,组织学生在宋庆龄陵园讨论宋庆龄教育思想是一个创新。第二,与学校语文教学的阅读有所不同,这次活动的阅读更注重研究探索,把个体阅读、小组共创和公共表达做了结构性设计。最主要的是力求读与思、知与行合一,通过阅读理解,结合当前课题,将阅读转化为行动和计划。这次阅读活动,让学生们耳目一新,不以考试为目的的读书,让他们有了更加宽广的思想空间。吴悠同学说,“我们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在网络空间发出青少年的声音,发出呼吁儿童友好的声音。我们中有些同学掌握非常优秀的视频剪辑技术,那就可以在B站、抖音、快手等舆论阵地,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用更新奇有趣、喜闻乐见的剪辑方式呈现出来……”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代青少年对知行合一的认识。让理想播下种子这样的阅读,也受到了学校的欢迎。带队前来参加活动的罗老师告诉记者,当前的教育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这次诵读经典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新课改要求学生能有更加丰富的阅读量,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非教学的阅读客观上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暑假,有组织有辅导地开展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知识教育以外的书籍和知识,从另一个方面呼应了新课改。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发言交流,屏幕上,闪动着他们自己制作的PPT。也许,他们对宋庆龄博大的教育理论理解还显得有些幼稚,也许,他们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想象还显得表面,但是,正如宋庆龄陵园研究室主任吴惟力所说:今天,宋庆龄博大的爱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未来,他们会成为真正胸怀社会、辅助弱小的“小先锋”。

    多阅公益 | 2020-08-11
    336 点击量

    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中心 HOW TIME FLIES2020年7月3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博士主讲,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公益导师、多阅公益创始人周洋先生共同策划的暑期课程《服务学习》顺利结课。《服务学习》作为综合性的通识课程,通过结合课程教育和社会服务,推进学生自主参与和启动公益项目,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能力、有担当的积极服务社会的新青年。7月27日,《服务学习》正式开课,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后实践两部分。在历时5天的课程学习中,薛红老师通过线上授课和线上分组协调,重点讲述了服务学习的基本内涵、项目制服务学习要素、展开项目制的进程等模块;并且,她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与核心成员进行讨论,明确了课后服务学习实践的内容和任务。学习期间,学员们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这些模块留下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多阅公益的支持下,本课程的实践围绕上海闵行塘湾小学流动儿童班级阅读推广项目展开。全体学员根据不同背景被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接塘湾小学的一个班级。在短短5天的课后实践中,小组成员陆续完成了前期的班级调研和项目的初步设计。在与塘湾小学的班级对接中,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对班主任的访谈,小组成员了解到了各个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与阅读环境现状,从而建立起了班级阅读小组群,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每个班级的阅读项目计划。7月31日,《服务学习》的最后一节课完成了各小组的项目汇报,然后薛红老师为本课程举办了一个线上结课仪式。第一部分的项目汇报由薛红老师主持,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周洋先生、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黄宁莺女士、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张彦君女士、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宋玉芹女士及江苏扬州江都悦耳悦心读书会谈倪琴女士担任点评嘉宾,6个小组依次进行了项目计划书的分享。

    多阅公益 | 2020-08-07
    448 点击量

    2020.08.07//////这周我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青少年阅读大会,历时三个月,在一群合作伙伴加持下终于成行。我们这周进行了第一场宋庆龄教育思想和儿童友好建设的读书会。这场活动有几大特点,一是时空交融,选择了宋庆龄先生的长眠之地宋庆龄陵园,由延安中学学生先行阅读探索,再组织讨论的方式,探讨宋先生教育思想与当下的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系。第二是研学性的探究探索,我们把个体阅读,小组共创以及公共表达做了结构性设计,让阅读丰满立体又充满思辨的火花。第三,读与思,知与行合一,在宋先生教育思想主题阅读基础上有意识的加上当下课题,自然会形成行动,将阅读思考转化为行动计划,知行合一。短短一个半小时活动辅导了近两个星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开题分组,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学生带着问题主题阅读,自我探究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二是讨论思辨,通过小组讨论,话题辨选,观点碰撞,进一步聚焦同学们的独创亮点,加入小组共创,同时聚焦挖深。三是公共呈现的训练,同学们的分享稿及ppt都经过一对一的多次打磨。这三步就是多阅阅读探索的核心三要素,个体探究,集体共创,公共呈现。虽然时间投入巨大,但会对参与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有巨大帮助,往往也会让他们对于阅读更大兴趣提升。多阅的使命是让中国有更多终身阅读者,用阅读为教育搭桥,为文化点灯,为思想开门。阅读是桥梁,是路径,不是目标。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成长者,我们希望用阅读让孩子们感受文化之美,打开独立审辨,创新创造的思想之门,更进一步的在集体共创里学会合作,在公共呈现里学会社会服务与表达。阅读对于多阅而言,于国是让国民有更有品质精神生活的路径,于青少年是全人教育的桥梁。本周推荐一本书和一个社会热点有关,一名留守少女报考北大考古系,引起热议。其中一位老人的回信倍受关注,她是上海长大,北大毕业后置身荒漠考古,从青年一直到老去,把一生献给了莫高窟考古。她就是樊锦诗先生。推荐她的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何为选你所爱,无问西东,樊先生是最好的榜样。想要参与线上读书会的朋友请关注多阅公益微信公众号,回复“读书”加入。

    多阅公益 | 2020-08-07
    1796 点击量

    2020.07.31//////这周是忙碌的一周,青少年阅读大会、紫江流动儿童服务课程、新泾职涯阅读、南大家书故事等项目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曼加、宇健、叶欣等几位同学策划的菜场线上活动。细节我不赘述,我们设计了非常精美的海报,几个同学也花了非常多的心血,核心组讨论群即使到晚上经常也是几十条信息。但问题是摊贩不参与,于是有了我和曼加的讨论。曼加的想法是宣传不够,加大宣传力度。我和她讨论了三个层次问题,第一个: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抵达到摊贩的什么需求。这是我们说的锚点。我们菜场书屋的目的是促进摊贩和其子女更多地去阅读,亲近文化。那如何吸引他们参与?菜场摊贩的核心需求是是什么?我用了三句大白话——能卖更多菜、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未来老了能健康地花自己赚的钱。我们的活动如果能满足这三个需求,就一定可以吸引人,如果做不到就很难。第二个,活动探索是必然会经历失败的。但我们要把每次失败化为动力,唯一方法就是复盘。多阅核心方法论,致良知,向内求,做中学,学中做。可以说是没有失败就没有公益,没有复盘也没有公益探索。第三个,我们必须围绕锚点,蹲下来从服务对象出发,想象他们参与的情况,压抑甚至放弃自己的喜好,当你换位到参与者角度感受到兴奋与幸福时活动就会成功。这不是靠单纯调研或是访谈可以做到的,是需要把心注入。我和曼加说,我自己在做新策划时往往会有至少半天甚至几天在全心探索,当那种换位后的幸福感到来时,我知道对了,这个时候出手的作品往往有效。我们必须谢绝自嗨,换位浸入,但凭良知,知行合一。本周推荐一本书,多年来没有一本传记让我读得如此震撼,数次流泪,这位作家的长篇《平凡的世界》也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创作道路与我们公益策划及文化创造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位作家几乎是以六年的生命,全部的人生能量像一个元帅与传道士一样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他是除了鲁迅以外,我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他是路遥。这本书是厚夫写的《路遥传》。想要参与线上读书会的朋友请关注多阅公益微信公众号,回复“读书”加入。

    多阅公益 | 2020-07-31
    1536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