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社区调研及人物访谈培训会  2021年1月,多阅公益与上海建平中学一同开展了浦东中学红色知行读书会第四次活动。本次活动回归项目的初衷,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学生的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主要围绕“如何开展社会调研及人物访谈”的主题,采用钉钉直播的方式,带领同学们探讨了社区调研和人物访谈的实践方法。第一环节社会调研     首先,上海市委党校郭嘉欣介绍了本次开展社会调研的计划,从社会调研的目的、基本方法等引入社会调研的基本内容,并对同学们关于调研角度的选择,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包括主题贴近生活、注重调研的典型性、保证调研的时效性、注重调研的可操作性等,为同学们在后期开展社会调研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方向。  2021第二环节访谈方法      接下来,多阅公益的马桂霞,针对本次社会调研的重点-人物访谈,简单介绍了访谈法的整个过程,从访谈计划的撰写、访谈提纲的拟订、访谈人物的选择、访谈资料的保存等访谈前期的准备工作,到访谈关系的建立、访谈资料的收集等访谈中期工作以及访谈后期的资料整理,为同学们展现了访谈法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增加了同学们对于访谈法这个工具的认识。  2021第三环节人物传记记最后周洋老师结合本次项目的安排,提出了对于同学们后期开展社会调研及人物访谈的要求,并着重强调了人物传记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每个小组一周内部讨论一次,每半个月集体讨论一次,将人物传记阅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最终形成自己对于红色人物、四史文化的认识。  2021     本次活动后,同学们会运用本次培训学习到的方法,分小组进入社区开展人物访谈,人物访谈后学生会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形成人物故事,最终真正的实现从书籍上的文字到现实生活,在实地探访和文字整理的过程中提升对四史的了解。

    多阅公益 | 2021-01-20
    1029 点击量

    自2018年以来,多阅公益联合复旦大学生彩云社蒲公英项目组同学们为云南大理挖色镇花椒箐小学和白柳箐小学开展了远程视频陪伴课项目,2020年蒲公英项目一共为两所教学点开展了71节远程阅读陪伴课;为帮助乡村儿童激发阅读兴趣,多阅公益联合上海建平中学高中与云南大理挖色镇康廊完小四至六年级30位同学开展一对一书信阅读陪伴项目,书信围绕着阅读情况展开交流,2020秋季学期一共写了90封书信。”乡村儿童远程视频陪伴课2020年春季学期,蒲公英项目组8位同学为花椒箐小学、白柳箐小学一共开展了22节远程阅读课,通过网络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绘本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丰富多彩的书籍与绘本,例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猜猜我有多爱你》《大猩猩》《烟花》《断喙鸟》《图书馆狮子》《大脚丫跳芭蕾》《爱打嗝的斑马》《不会唱歌的小鸟》等。志愿者们通过讲述绘本故事、带领小朋友们朗读诗歌、引导小朋友们分享各自的想法,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读懂绘本并爱上阅读。2020年春季学期蒲公英志愿者服务数据(白柳箐10节课、花椒箐12节课)学校志愿者时间用书类别绘本名称白柳箐胡佳宁5.12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白柳菁李本立5.13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白柳箐孟宪超5.14绘本《大猩猩》白柳箐张严5.19绘本《烟花》白柳箐赵白旸5.21绘本《断喙鸟》白柳箐顾泽莹5.2绘本《图书馆狮子》白柳菁邹晨5.22绘本《大脚丫跳芭蕾》白柳箐顾泽莹5.27绘本《爱打嗝的斑马》白柳箐唐骆5.28绘本《不会唱歌的小鸟》白柳菁李本立6.2绘本《点》花椒菁李本立5.14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花椒菁邹晨5.13绘本《我想吃一个小孩》花椒箐胡佳宁5.15绘本《雪人》花椒菁李本立5.2绘本《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花椒菁唐骆5.21绘本《米莉、茉莉和花婆婆》花椒箐胡佳宁5.22绘本《我》花椒箐孟宪超5.19绘本《我的朋友兔子》花椒箐赵白旸5.28绘本《草莓》花椒箐张严5.29绘本《一片树叶落下来》花椒箐胡佳宁6.2绘本《彩虹的尽头》花椒箐顾泽莹6.3绘本《不会唱歌的小鸟》花椒箐张严6.5绘本《爱心树》志愿者说顾泽莹写道“希望《图书馆狮子》这本绘本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对“规则”进行思考,理解什么时候必须遵守规则,什么情况下可以打破规则,培养孩子们对他人、对世界的同理心。”2020年秋季学期,蒲公英项目组14位大学生志愿者为白柳箐小学、花椒箐小学一共开展了49节远程阅读陪伴课,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带来许多精彩的诗歌与绘本《如果》《有个性的羊》《小蝌蚪》《加油,鸡蛋哥哥》《我有友情要出租》《风和树叶》《狼大叔的红焖鸡》《如果》《有个性的羊》《小鲫鱼和麻雀》《大家来听音乐会》《水果们的晚会》《我》《图书馆狮子》《我长大以后》《井里的小青蛙》《小王子》《愚公移山》《海马先生》。2020年秋季学期蒲公英志愿者服务数据(白柳箐30节课、花椒箐19节课)学校志愿者时间用书类别书籍名称白柳箐张鸿懿10.02诗歌绘本《云和月》《小房子》白柳箐陈艺萌10.03诗歌绘本《打开小窗》《为什么我不能?》白柳箐宋宇霖10.19绘本诗歌《白鹭鸶》《烟花》白柳箐陈婉金10.22绘本《小黑鱼》白柳菁金希源10.23诗歌绘本《小纽扣》《我长大以后》白柳菁宋柳笛10.28诗歌《小纸船》白柳菁张严10.29诗歌绘本《出》《爱心树》白柳箐胡佳宁10.27诗歌绘本《忍》《我也可以飞》白柳箐顾周琳11.01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白柳箐顾周琳11.24诗歌绘本《鸽子》《大卫上学去》白柳箐陈婉金11.05诗歌绘本《鸽子》《我的兔子朋友》白柳箐宋宇霖11.02诗歌绘本《椰子树》《鲸鱼》白柳箐陈艺萌11.02诗歌绘本《妈妈》《乔治生病了》白柳菁张鸿懿11.03诗歌绘本《插秧》《森林大会》白柳菁金希源11.06诗歌绘本《蘑菇》《你很特别》白柳菁来田蕊11.09诗歌绘本《什么都是摇晃的》《一片叶子落下来》白柳菁金希源11.13诗歌绘本《秧苗》《点》白柳菁张严11.12诗歌专题交流《柳丁》白柳箐陈婉金11.19诗歌绘本《风》《狼大叔的红焖鸡》白柳箐瞿晓妍11.18诗歌绘本《小猫》《勇敢的克兰西》白柳菁宋柳笛11.25绘本《小年的故事》白柳菁张严11.26诗歌绘本《太阳》《小车》白柳箐陈艺萌11.27诗歌绘本/白柳箐宋宇霖11.3诗歌绘本《春天的早晨》《这里是冬天的北极》《阴天有时下肉丸》白柳菁张鸿懿12.01诗歌绘本《这本书吃了我的狗狗》《蒲公英》白柳菁陈婉金12.03诗歌绘本《爸爸的鼾声》《11只小猫捕大鱼》白柳菁金希源12.04诗歌绘本《小雨点》《聪明的船夫》白柳箐顾周琳12.07诗歌绘本《雪花飘》《春节的故事》白柳箐胡佳宁12.08诗歌绘本《新模仿大师》《我为什么快乐》白柳箐陈艺萌12.11诗歌绘本《南南和兰兰》《MrSnow》花椒箐李舒雯10.02诗歌绘本《怪东西》《你很特别》花椒箐竺鑫洁10.03诗歌绘本《迷路的云》《切诺努普的狐狸》花椒箐顾周琳10.23诗歌绘本《树和鸟》《三个强盗》花椒箐来田蕊10.26诗歌绘本《阳光》《蒂科与金翅膀》花椒菁陈婉金10.29诗歌绘本《小黑鱼》花椒箐李舒雯11.02诗歌绘本《看月亮》《小王子》花椒菁李本立11.05绘本《花婆婆》花椒菁陈婉金11.12诗歌绘本《海鸥的看法》《爷爷一定有办法》花椒菁竺鑫洁11.13诗歌绘本《如果》《有个性的羊》花椒箐胡佳宁11.17诗歌绘本《小蝌蚪》《加油,鸡蛋哥哥》花椒菁李本立11.19诗歌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花椒菁陈婉金11.26诗歌绘本《风和树叶》《狼大叔的红焖鸡》花椒菁竺鑫洁11.24诗歌绘本《如果》《有个性的羊》花椒菁竺鑫洁11.27诗歌绘本《小鲫鱼和麻雀》《大家来听音乐会》花椒菁来田蕊12.01诗歌绘本《水果们的晚会》《我》花椒菁陈婉金12.01诗歌绘本《图书馆狮子》花椒菁李本立12.03诗歌绘本《我长大以后》花椒箐李舒雯12.08诗歌绘本《井里的小青蛙》《小王子》花椒箐竺鑫洁12.11诗歌绘本《愚公移山》《海马先生》志愿者说陈艺萌“小朋友们上课非常活泼,整节课都有热烈的讨论,在仿写的时候也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创作,许多新奇的回答也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这是我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的活跃可爱和古灵精怪让本来有些忐忑的我受到极大的感染。非常期待日后在和孩子们的进一步相处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顾周琳“同学们发言很积极,王佳奇同学每次都快速回答问题,也不胆怯,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余小朋友也很热情勇敢!王波同学和王佳奇同学朗读声音最大,发言也很活跃。其余小朋友也可以积极思考,在被点到回答的时候也不胆怯,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李舒雯在备课的时候这样写道“我希望通过阅读儿童诗歌《怪东西》,让孩子们领略到诗歌的魅力,去发现身边事物的小美好;通过阅读《你很特别》的阅读,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金希源写道“希望小朋友们在朗读和欣赏《小雨点》和《聪明的船夫》后,可以理解分析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体会人与人的不同,并乐于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推荐阅读:志愿者说|云南远程阅读陪伴课志愿者说|11月云南远程阅读陪伴课乡村儿童书信阅读陪伴计划2020年秋季学期,多阅公益联合建平中学30位有毅力、有爱心、爱阅读的高中生志愿者云南挖色镇康廊完小的30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结对开展一对一书信阅读陪伴,项目致力于通过高中生志愿者阅读成长及书信陪伴乡村儿童成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及学习动力,最终帮助乡村儿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12月5日,苗苗阅读项目组为上海建平中学30位苗苗信使开展志愿者培训,培训主要为大家分享多阅公益为什么要做乡村儿童书信阅读陪伴及志愿者如何与乡村小朋友开展书信交流;培训结束后30位信使完成信使承诺书及志愿者前测调研问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2月9日,苗苗阅读项目组为云南康廊完小寄出了30本《大手牵小手阅读记录手册》,希望阅读记录手册可以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梳理阅读过程思考并记录下小朋友们的阅读足迹。截止12月31日,建平中学30位信使与云南大理州挖色镇康廊完小30位四五六年级的小朋友都已给对方寄出了第一封自我介绍的信件,建平中学的一部分信使已经提交32份收信与寄信登记表,根据大家的反馈让我们了解到康廊完小的大部分小朋友们在写第一封信时都比较激动和开心,在第一封信中也向哥哥姐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你喜欢阅读什么书?”“你可以给我介绍一下上海吗?”“你的名字由来是什么,是有什么含义吗?”而来自建平中学的大信使们也怀着满满的期待寄去了第一封信,在信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阅读的情况,一部分信使在第一封信便向小朋友推荐了书籍,例如《小王子》《哈利波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芒果街上的小屋子》等适合小朋友阅读的书籍。

    多阅公益 | 2021-01-18
    1759 点击量

    周浦各校家书共读活动11月起,周浦地区中小学的七十余位师生及家长按兴趣各自建立起《傅雷家书》、《巴金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多个家书共读小组,在多阅公益周洋老师的辅导下一起阅读家书并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家书背后的故事。活动以对话和共创的方式进行,并主要基于参与者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进行提炼,最终收获成长。在第一次的线上交流过程中,周老师主要向介绍了家书具有“真”的特点以及阅读过程中“读人”和“思辨”的重要性,各组成员则分享了他们希望从家书阅读中探究和了解的内容。第二次的交流中各组分享共读的心得、困惑、自身感悟等成果,周老师则根据各组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第三次线上交流活动在周老师与各个家书小组间单独进行,主要探讨了从个体阅读到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同时也为后续各组如何进行公共呈现提供建议。关于前三次交流的详细内容推荐阅读:第一场:在家书共读中学习思辨,收获成长第二场:家书阅读中的困惑与收获第三场:从个人阅读到小组共创,家书共读活动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在第三次交流过后,周浦实验学校的侯老师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参与家书共读的同学们已经将阅读过程做了一次回顾,也写了一篇文章。那除了写文章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展示方式呢?带着疑问我们展开了这场以“公共表达”为主题的线上交流,以下文字摘录自周洋老师的发言录音,供大家参考。- 正文 -首先,大家要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公共展示”。当有了公共表达的出口之后,各小组确定探索方向,有一个抓手让你自己去做体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点。费曼有一个学习原理,是说你学习一个东西,最好是你去教给别人。我的好朋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钟老师也说,犹太人关于读书有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当你读书的时候,你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你不去传递,不去教别人,不使用它,是无用的。最终要分享出来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所以说给大家一个抓手,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我们在自己讨论自己学习的一个东西,它其实是在自我心得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升华,也就是一个多元的扩张。当我们有了一些成果要展示,涉及到我们小组成员的再次分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有的同学擅长朗诵,有的同学擅长表演,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凝练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同时也是表达方式的一种扩张,这就是公共表达的第二层意思。第三层意思在之前的辅导里面我也讲过,其实以阅读为主题去做公共表达的机会是不多的。你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怎么表达,这里面涉及到你的表达结构、表达角度的切换,对于大家而言其实是公共表达的学习跟修炼。公共表达里面最核心的是要利他,你要把价值分享给对方。刚才讲的这三个点看似好像是讲了一些道理,但实际上它对于我们自身的阅读是极有帮助的。1、让我们把堆积起来的观点做整理和提炼。2、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探索、进行多元扩张。多元扩张在这里也会增添你们阅读探索的趣味跟内涵。3、公共表达的修炼和学习。这是关于公共表达我想讲的第一个大点。第二个大点是时间,每个小组不需要很长,8-10分钟就可以。形式是基于你们各自特长的一个探索,比如可以排演小话剧或者拍摄视频,尽量每个小组成员在这个展示里面都能参与,确定形式后你们的时间如何安排,我会提供一些建议。同学们具体要怎么做呢?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想表达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做简单的梳理,大家先进行建立一个共识;第二步,基于小组成员的能力特点进行头脑风暴,先发散,再归纳,形成大概的分工以及展示形式的框架;最后呈现。同学们做的时候先不要追求完美,而是去掌握一种表达方式,再将这种团队合作方式带入班级年级里面应用,这样会让你的阅读更有深度、趣味,也有更多的层次。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将你们探索到的一些素材、心得体会,想要分享的内容展示出来,作为第一次这是非常好的。其实我们整个阅读探索,如果你对照到“真阅读真改变真成长”的体系,你会发现我们真正读了一些好书。这次大家选的家书都是家书里面的比较经典的部分。经典的书,是值得你去好好阅读的。大家在阅读的过程里通过小组共创,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能够学问思辨行,去展示出来的时候,其实对你自身已经有了改变。而且你们相互的学习,老师的陪伴,包括我的陪伴,也使你们的阅读有所提升。最终的公共呈现部分,其实是指向成长。我们一开始讲什么叫真成长的时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公共表达它是在完成什么作用呢?他是在亲民。哪怕我们这个展示就是彼此看一看,这个过程其实已经是一个亲民的过程了,把你阅读的收获贡献给你的听众,贡献给一个可能没有读过家书的读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亲民的过程。明明德首先是自己内心的光明,自己的内在品质。自己明明德的同时,你需要去点亮他人,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里面止于至善,让自我的品质、境界得到提升。儒家讲,君子之道,止于至善。然后我们就取得了真成长。我想讲的是同学们不需要把这个过程任务化,或者说要达到一个显性的指标。我觉得大家可以,第一,去体验完成的过程,我通过两个月的时间,从个体读到小组读,到探究讨论,到归纳方向,到最后公共呈现全部完成了;第二,去享受过程,不管是个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还是小组共创的的过程;第三,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分享,也就是感受为了利他而分享,而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分享。我之前讲到最好的阅读是分享,最好的分享是利他,是为你的听众创造价值。这三点做到之后,我想大家一定都能取得较好的成长。希望通过活动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一本好书的力量,感受阅读好书的状态,感受阅读探索的魅力。  - END-  

    多阅公益 | 2021-01-06
    990 点击量

    建平学子共读体会习主席的知青岁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NO.1建平中学共读小组分享A组-许同学:本书中,习近平对读书、学习的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我们高中生也是一样,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学习,学习也不是片面的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了理论知识,我们也要实践。期末考试之后有一个军训活动,学农活动,很多同学有不满的情绪,其实这个跟当年知青下乡的性质是一样的。虽不像知青去很远的基层,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感受这样的品质,感受当年的生活状态,这样对于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自己的信念、价值观非常重要。B组-殷同学:习近平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处在一个错误思想引导的时代,当时他的大队也需要像完成指标一样去批斗一些人,那些需要被批斗的人实质上没有什么原则上的错误,这样对老百姓也是一种迫害,所以他果断拒绝去批斗一些没有问题的人。这是我们青年一代非常需要学习的行为,因为现在盲从的现象非常多的,作为独立的一代,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独立的思考,这种宝贵的品质是我们都应学习的。C组-傅同学:读这本书,往小来说,让我们理解了习近平的内心世界和身上优秀的品格,往大来说,培养了我们的大局观,增加我们的社会担当。同时最重要的是从他的经历,我明白物质条件永远不会击垮一个人,短暂的磨难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在物质越发优越的现在,我们是否能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可能军训、值日值周都让我们叫苦不迭,所以我们更应该忆苦思甜,承担青少年的责任,拓展视野,服务社会。D组-黄同学:当时农村生活很艰苦,他就提出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想法,到四川,每一个沼气他都会下去看,途中还遇到很多困难,都没有让他放弃,这种迎难而上、刻苦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当时入团时,遇到一些问题,写了三遍入团申请书,写到最后一遍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些不耐烦的,现在想起来非常惭愧,为目标而努力,坚持不懈的争取是我今后需要不断鞭策自己的方向。E组-郁同学:通过本书,对当时的生活条件、村民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个了解,明白想要认识社会还是要走基层,从实践中更能体会基层的艰辛和不易。结合我们的学习就是还是要参加社会实践。另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身上的品质,强大的抗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强的的求知欲,也是让他成为一个伟人的重要因素。F组-丁同学: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敢做敢为有追求的人,我们感受到他是非常真的人,他的真既体现在对自己的真,也体现在对人民的真。对自己的真体现在,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对人民的真表现在对一些二流子没有批斗,而是讲道理,慢慢引导他们,是真的为他人着想的。G组-邓同学:印象比较深的人是,他对身边朋友和农民的帮助,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条件下,倾尽家财为他人治病,这些钱可以说是救命的钱,习近平当时是毫不犹豫的。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待朋友我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平常的小事中以非常关心、非常热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且无论他有着怎样的身份、家庭条件等,对待他们都不会以不同的态度,放平我们的姿态、想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朋友。H组-叶同学:印象比较深的是他非常严谨的把控政策和规则,因为当时要办纺织社,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一些资本主义的味道,但是考虑到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的意义,他克服各种阻碍还是做下来了,非常不容易的。有一句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从心所欲,具备不逾矩的能力。I组-王同学:读完这本书,我们小组探讨了习近平为什么会怀念知青的生活,我们认为这是他最朝气蓬勃的年纪,去了环境艰苦的陕北,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这一方天地,帮助村民改善生活,解决村民的矛盾等等,这些远超于辛苦二字。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周边的人和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其中个人价值得到升华。站在领导人层面,这段经历是必须具备的,这段经历也是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的日子,也是真正了解理解基层生活的需求和心声的日子。J组-储同学:那个年代环境非常艰苦,每天的烧火、砍柴,地种不好,就要饿肚,当时社会科技不发达,经济较匮乏,能够发展到今天,拥有美好生活都是我们先辈以及前人艰苦奋斗来的,这启示我们也要重视自己的劳动,精神品质的磨练,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应该忘记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K组-杨同学:最大感受有两点;第一,在艰苦条件下不卑不亢。第二是注重群体的共同进步。第一次党章学习小组李老师也提到,这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们应该有问题的时候要放在明面上讨论,有什么问题也可以互相指出,这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L组-王同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并没有以此为傲,而是把自己的知识和见闻传递给村民,丰富了村民们在经济匮乏年代的精神世界。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他不同于电视上高大、严肃的领导人,而更是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身上宝贵的品质和充满爱的内心世界。NO.2周洋老师点评第一,同学们谈到的体会都很好,但最关键的是要落地,读书为自己所用,你要从小处入手。书中提到习近平去都江堰调研,凡是看到有对联都会抄下来,同时都会跟别人聊一聊,具体的情况,你细加体会,名山大川大家都会见到,你跟别人怎么交流,看见需要学习的会不会记下来,你把这个学习这件事怎么做的。读传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跟自己的关联,才能对你有帮助。第二,为什么我们要读名人传记,因为虽然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存在其中的价值体系是亘古不变的。对于价值体系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大学》,其中谈到很多非常好的观点。第三,同学对于习近平这种不怕苦,不怕挫折的精神提到很多次。其实对于同学们来说,艰苦和挫折也是人生成长的唯一途径,人生在顺境里很难成长,大家可以5年,10年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成长最快的阶段,是在自己面临挫折,遇到困难时,困难让你的心智、意志都得到很好的磨练,这是每个人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第四,志当存高远,在读名人传记非常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高中生树立自己的志向。通过名人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去思考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高考志愿是什么,未来25岁,40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NO.3周洋老师对阅读人物传记的建议第一,在选择人物传记时,大家尽量选择的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通过阅读感兴趣的人物经历,来汲取自己的成长养分。第二,读人物传记,要把自己带入到书中人物的人生重要时刻,看他的价值判断体系如何形成,那么在你自己面临选择时,这就让你获得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第三,读人物传记,最关键的是要切己体用,就是要找到主人公的一些积极的元素,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连接,为自己所用。第四,读人物传记,其实是读一种价值体系,通过阅读传记,我们去把握人物身上的品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从而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但是不要盲从,要去思考后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第五,读人物传记,我们也切忌只记住口号,关键就在于把这些口号落到实处,转化为可以执行的计划,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做到真正学有所用。

    多阅公益 | 2021-01-04
    923 点击量

    周浦各校家书共读活动11月起,周浦地区中小学的七十余位师生及家长按兴趣各自建立起《傅雷家书》、《巴金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多个家书共读小组,在多阅公益周洋老师的辅导下一起阅读家书并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家书背后的故事。活动以对话和共创的方式进行,并主要基于参与者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进行提炼,最终收获成长。在第一次的线上交流过程中,周老师主要向介绍了家书具有“真”的特点以及阅读过程中“读人”和“思辨”的重要性,各组成员则分享了他们希望从家书阅读中探究和了解的内容。第二次的交流中各组分享共读的心得、困惑、自身感悟等成果,周老师则根据各组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经过两周的深入阅读和组内交流之后,各小组带着细致梳理后的阅读成果迎来了第三次线上交流活动。关于前两次交流的详细内容推荐阅读:第一场:在家书共读中学习思辨,收获成长第二场:家书阅读中的困惑与收获12月末,家书共读活动已过大半,参与的老师同学也基本完成了家书和关联书目的阅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组阅读与交流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第三期线上交流活动在周老师与各个家书小组间单独进行。交流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探讨从个体阅读到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另一个是小组阅读将要如何进行公共呈现。 线上交流开始之前,许多小组已经将组内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稿,并初步形成了观点。但在线上交流初期,周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就各组的观点发表意见,而是从询问了解小组成员对于内部沟通合作的感受展开。《从文家书》共读小组的赵同学表示,相较个人阅读不同的是,小组阅读可以进行内部分工,每个人集中精力去攻克书中的某个点,然后基于这个点发散去做关联阅读。占同学补充说,小组阅读能帮助自己更快地读懂一本书,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因此可以就一个点进行互相讨论,“我觉得合作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可以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一起把自己的观点补充完整”。徐同学则认为一个人阅读时容易形成盲点,但在小组阅读过程中会互相提示去注意到细节之处,比如在做《从文家书》和《湘行散记》的比较阅读时,同学们发现了两书中都有对鸭窠围这个地方的描写,但情感上却是不太一致的。对此,赵同学也深有感触,以往读完一本书可能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了,但将两本书对照来读加深了自己的记忆,而且以后再读也能很快回忆起上次阅读时的心境。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曾国藩家书》共读小组的同学们更细致地提出了小组阅读要设立目标,并且做好时间安排;小组内部在差异化制定探索方向的同时不应太过分散等,例如这次小组内王同学探索曾国藩的阅读方法,张同学探索他心境的变化,李同学探索他的为人处世,三者方向不同却是有关联的,各自论证观点的同时也可以互相作为补充。《巴金家书》共读小组的同学也选择划分不同课题进行研究,有人探索巴金之于上海的关系,有人探索巴金对其他不同城市的描写,有人从影视角度探索巴金的创作引发的文化效应等,每人对自己负责的内容会更加认真、细心地去读,最后大家一起进行总结,效果就比较好。周老师也对此进行了总结,合作的关键在于倾听,更深层反映的是换位思考。因此在小组共读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其次是要有组合意识,每个人都各有优势劣势,合作时要充分运用团队当中每个人的长处;第三是沟通协作能力;第四个也是最常被忽视的就是需要制定计划,尤其是小组内部要安排可控的、有效的交流时间。小组阅读对比个人阅读的优势在于,它能丰富阅读体验,增加阅读乐趣,并且在此期间大家去讨论、去合作,去挑战自我,体验合作团队的魅力与思想交锋的美妙。大家在阅读讨论提出观点的时候要记得,观点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但大家要试着往前攀登一步,去提出一个相对有贡献的、有自己独特认知的观念。比如同学们读曾国藩,都知道他是一位圣贤,这一点上并不需要我们再去称颂赞扬,我们读他的核心在于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哪些是可以在我们自己身上长久地运用的;比如读《傅雷家书》,同学们如果只是进行宽泛地总结,将人物标签化,那对书和傅雷这个人的理解都是比较浅的。有同学觉得傅雷过于严厉,那么就需要去思考书中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严厉?思考你觉得合适的调整方式是什么?顺着这些角度去研读和独立审辨的思考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长。同时,周老师也就教师们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真阅读,收获真成长发表了他的看法,概括来说就是三个词:真实、思辨力,以及生命力。所谓真实就是要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与感受,而非套路化的表达,或是应付式地做一些事实描述。思辨力是指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和价值判断。有了真实和思辨才有了生命力,无论是以书面形式还是口头表达,或者以其他活动展览等方式呈现时才会有感染力、有活力。通过前三期的家书共读活动,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参与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逻辑表达都获得了一定提升。有的同学提出“向同伴叙述自己的观点,且要叙述清楚”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习了如何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如何做全面汇总等;此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共读活动还培养了各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有的小组在共读过程中自发形成了“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圈。 家书共读线上交流部分目前已进行了四分之三,在第四期交流结束后我们将完成“个体探究”“小组阅读”并进入到公共呈现环节,即各小组将自行设计一次成果展示。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如何展示,周老师也提供了自己的建议:一、各组需要在目前的成果上丰富细节。这相当于是为骨架填上血肉,具体表现是多运用具体事例而非概括性的语言;二、用可以打动身边同学的语言去进行表达。这和从自己视角出发来做汇报是不一样的,好的讲者,包括好的老师,一定不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而是会以激发听者的参与度作为目标,事实上这是一种视角和思维模式上的切换;三、希望各组将每个人的收获、成长,做一份经验总结。这份经验不是讲空泛的理论,而是未来阅读生活中可以使用借鉴的方法,也是可以贡献给其他同学的经验。考虑到同学们已进入复习迎考期,后续线上交流及线下展览展示活动将安排在寒假期间开展,在此感谢各校师生家长的支持,明年见!

    多阅公益 | 2020-12-30
    837 点击量

    周浦各校家书共读活动11月起,周浦地区中小学的七十余位师生及家长按兴趣各自建立起《傅雷家书》、《巴金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多个家书共读小组,在多阅公益周洋老师的辅导下一起阅读家书并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家书背后的故事。活动以对话和共创的方式进行,并主要基于参与者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进行提炼,最终收获成长。在第一次的线上交流过程中,周老师主要向介绍了家书具有“真”的特点以及阅读过程中“读人”和“思辨”的重要性,各组成员则分享了他们希望从家书阅读中探究和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期交流的详细内容推荐阅读:在家书共读中学习思辨,收获成长 如今,周浦学校家书社团已陆续结束了第二轮的线上辅导交流,第二期主要为各组分享共读的心得、困惑、自身感悟等成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各组有哪些收获?周洋老师又提供了哪些实用建议?《从文家书》共读小组周浦实验学校收获:从家书读出两人亲密的关系,但除了儿女情长和日常琐事外,沈从文还用文笔描绘出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同时又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情况。从资料中了解到这一时期其实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低谷期,由此想继续探索沈从文的经历,了解这一时期发生了什么。周老师的建议:通过家书和查阅一些资料可以了解到沈张两人之间产生过哪些感情变化,了解到多位同学对沈从文的个人经历和后期在研究方向上的改变很感兴趣,建议结合《沈从文年谱》一起阅读,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去收集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沈从文,彼此间也要多进行交流讨论。《曾国藩家书》共读小组周浦实验学校收获:曾国藩给家人的信件中反映了他个人的问题与诉求,从中学到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此外,在曾国藩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并细致讲述了读书方法,用勤读来弥补天资的不足。周老师的建议:可以结合《大学》《论语》中的论点与《曾国藩家书》中的论点做关联阅读,进一步探究曾国藩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同时对其读书治学的方法做一个归纳。另一方面,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的货币价值对当时国家经济与曾国藩个人生活有更具体的了解,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去阅读《曾国藩的经济课》这本书。《巴金家书》共读小组澧溪中学收获:一边阅读一边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了解了人物关系和通信的时代背景。读到抗美援朝时期小妹的信中说“不买美国货”感受到了当时的爱国氛围。读家书也让大家意识到了生活中有些事可以随手记录,事后便于回忆。周老师的建议:首先在从网络信息获取资料时需要进行一些筛选,判断哪些是可取的。其次大家读家书的时候能注意到巴金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对不同地方的描写可以结合他的其他作品来读,也是比较有趣味的。有对“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着重探索一下巴金之于上海的独特性。《毛泽东家书》共读小组育才学校收获:从家书中读到了毛泽东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目前的难点是:1、阅读进度较慢,对一些字词不太理解;2、还没有和组内的同学开展交流。周老师的建议:家书整体上篇幅不长,信函内容也不是特别复杂,遇到陌生的字词可以自行查阅理解,或是与组内的同学及时沟通讨论。毛泽东的家书对象多为故人,可以关联阅读毛泽东的传记来了解他的早期岁月,同时对家书中反复提及的人物进行关系梳理,去了解这些人物生平,能更好地帮助家书阅读。《茅盾家书》共读小组育才学校收获:首先在阅读中观察到家书在那个年代是身处异地家人间唯一传达亲情的方式,其次发现茅盾的家书里不仅有对当时事件的记录和看法,还有向亲人传递一些职业经验的传授,信中还提到茅盾在自身不富裕的情况下也时常会帮助经济更困难的亲人,这一方面能看出茅盾是很无私的人,同时也体现了家族内的团结和对亲情的重视。此外还了解到茅盾写给女儿女婿的这些家书保存经历非常坎坷,如今能读到十分不易。周老师的建议:结合茅盾的生平与传记进一步阅读,同时小组内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多交流讨论,例如提到了茅盾在家书中的经验分享,有哪些经验与当下的我们产生关联?期待同学们在对文本概括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从文家书》共读小组育才学校收获: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与对家人的手足亲情。同时发现在动荡的时局下,沈从文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周老师的建议:推荐阅读《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丰富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他当时的心境,读家书一定要立体地去读。《鲁迅家书》共读小组育才学校收获:打破了之前对鲁迅“冷酷”的印象,读到他信里与许广平在多方面的交流,认识到鲁迅其实是很细致的人。家书中对当时社会、政治上也有深入讨论。周老师的建议:鲁迅除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外还有其幽默的一面、文艺的一面、温情的一面。此外,同学们在梳理人物时间线的时候可以去关注一下书信记录的内容之外,鲁迅同时还做了什么,发表过什么见解。对于第三次线上交流,周老师也向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即完成阅读并对感兴趣的部分开展讨论并进行深入探索。最后各小组将各自思考,如何将阅读成果分享、呈现给公众,由此实现从被动的接收教导者向主动思考的公共表达者的成长转变。

    多阅公益 | 2020-12-22
    960 点击量

    培训会社区调研★ 活动现场 ★     2020年12月25日,多阅公益与上海市建平中学一起开展了“四史人物”探访培训会,为同学们寒假开展社区调研及人物探访提供充足的准备。本次活动,邀请中共市委党校党史专业研二学生郭家欣作为社区调研的团队负责人,介绍了假期社区调研的计划以及后续调研需要学生们提前学习的理论材料。★活动回顾 ★    培训中,郭家欣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谈谈调查研究》为引,向大家介绍了党史中一些领导对于调查研究的认识和看法,并以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意义为重点,介绍了在后期的调研中应如何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去挖掘社区故事、社区问题。★ 多阅公益★     随后,周洋老师介绍了寒假期间关于社区调研的安排,提出大学生导师团队会组织同学们开展社区调研及四史人物探访活动,人物访谈后大家要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在寒假期间还会策划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和研学展示活动,来巩固和完善本次的调研成果。     培训的最后,周洋老师提出社区调研是希望同学们把学习理论知行合一运用到实践,同时真实的连接社会,了解国家政策的运用场景,对社会、国家有更多真实的认知。    本次活动结束,同学们收益匪浅,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对于社区调研的疑惑和思考,周洋老师进行了解答。同学们也对本次调研活动充满了期待,并表示会在社区调研中认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做到真正的学有所获。

    多阅公益 | 2020-12-21
    758 点击量

    2020年12月,多阅公益与上海市建平中学一同开展浦东中学生红色知行读书会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学习、四史学习、阅读和学生的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本次活动中,多阅特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作言博士作为活动的指导老师,并在上周五(12月17日)为建平中学的同学们呈现了一场精彩培训。李作言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解放日报”、文汇报、“学术界”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章50多篇,在澎湃新闻担任特约评论员。曾受邀为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文广实业有限公司等多个大学、企业,开展专题党课、讲座等。2018年9月出版了个人专著《传奇中国:从小岗村到地球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启示录》一书。培训中,李作言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为引,向大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从孙中山到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是如何在与李大钊、陈独秀的交往中转变自己的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章的诞生……这些历史中的碎片,由李作言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培训的最后,李作言老师回归当下的“十四五”规划内容,寄语同学们要“勤于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分析爱问题;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同学们会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四史相关书籍和优秀党员的人物传记,并且将阅读与社会实践、服务学习结合开展活动,自主探索。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四史以及对阅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阅读中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收获成长。

    多阅公益 | 2020-12-19
    846 点击量

    周浦各校家书共读活动11月的天气已逐渐转凉,而周浦各校的家书社团活动却在线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来自傅雷小学、傅雷中学、周浦实验、澧溪中学和育才学校的七十余位师生及家长按兴趣各自建立起《傅雷家书》、《巴金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多个家书共读小组,在未来的一个月中他们将一起阅读家书并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家书背后的故事。活动将以对话和共创的方式进行,并主要基于参与者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进行提炼,最终收获成长。11月21日-23日,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周洋老师与其中四所学校的师生家长开展了首期线上家书阅读辅导与交流(受疫情影响,傅雷中学的活动将延期举行)。家书是什么?周洋老师从“家书是什么”说起,与大家分享了家书的特点。与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的小说、科普读物等不同的是,家书在写作时不是为了提供给广大的读者阅读,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对特定的书写对象讲述事情,与时代形成关联性。因此在阅读时需要多从“个人情感”、“社会交往”与“家国记忆”这三个维度去理解家书的重要意义。家书这种特殊的文体对于我们当下的阅读者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礼物。周洋老师总结了家书的两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家书是一种天然的、真情实意的表达方式,由此也引出了家书的第二个特点: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共联。通过阅读家书,大家能更深入、更立体地了解作者。 如何阅读家书?那家书应该怎么去阅读呢?周洋老师提供了一个想法框架——首先要读“人”。各组选择的这些家书作者都是极有个性的人物,读作者的生平和其创作的作品对理解“人”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要读人物关系,即使是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时期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此外,要连接时代背景,作者写作家书的历史年代、历史场景;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当然,师生家长们不必完全拘泥于这个框架,踊跃提出自己的阅读想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针对初中阶段的读者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将读者定位从“被动接收者”调整为“主动创造者”?如何在阅读中进入“与作者对话”这样一个阶段?周洋老师在此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这也是提高阅读素养最关键的部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希望中学生读者们通过这次活动能逐渐培养起自己在阅读中独立审辨的能力,要做切己体会,要做延展扩充,要做实际运用,真正的成长为一位成熟的、有策略、有思考的读者。在各组家书阅读探索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参考“群体共读”、“小组共创”、“公共表达”三重结构。大家在阅读间进行讨论,这些讨论是需要观点的,需要思考的,因而小组共创的过程也是激发大家独立思考的重要一环。而公共表达与服务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出口与利他的理由。综合以上,好的阅读之道可用《中庸》所记载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最终导向“真阅读,真改变,真成长”,通过阅读感染更多人懂善、知美、求真,这也是多阅公益一直以来所强调的阅读理念及文化内核。“阅读不是目标,而是推动教育文化进步的桥梁”周洋老师如此说道。对话与交流 在对话交流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对于阅读家书的想法,令人惊喜的是,大家对于同一本书也各自挖掘出了不同的阅读兴趣点。例如来自周浦实验的张雨薇同学因为在观看节目时了解到沈从文写过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还向故宫捐赠过文物,故而对其人很感兴趣,这次主动选择阅读《从文家书》,并提出家书应当结合人物的生平与写作时的心境来阅读。同组的赵启帆同学则是提出了《从文家书》中有大量对景的描写,这可以与沈从文先生的另一部作品《湘行散记》一起对比阅读。同样选择阅读这本家书的还有来自育才学校的陆芷臻同学,她计划和小伙伴边阅读边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书中提及的人物关系,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参考。选读《鲁迅家书》的陆周媛同学在收到书后发现其写作年代距自己较远,对时代背景的不了解会阻隔自己对家书内容的理解,也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因此提出在多和小伙伴及老师讨论的同时,会去网上搜集一些背景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周老师对此表达了赞许,并总结出好的阅读者要有“问题意识”,可以主动的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去收集资料、去探索阅读的“信息素养”。澧溪中学的两个学生小组选读书目都是《巴金家书》,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想要了解的问题,如巴金在家书通信的这些年遇到了哪些事情?与夫人通信的过程中,两人的感情是否有过变化?大作家的普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大家虽然有了不少想法,但还没有以小组形式讨论过,阅读计划仍有待完善。对于大家的提问,周老师提醒到,阅读探索不同于课内教学,大家可以通过更深入地讨论与提问来提升阅读素养及思辨能力,但不能拘泥于考试的标准而只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标准答案。阅读过程应该是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傅雷小学的老师选择分为三个小组来深入阅读《傅雷家书》,一组选择《文化巨匠傅雷》作为衍生阅读,将着重探索立体化的“傅雷精神”;另一组主要探究方向为“傅雷思想”,选择的补充阅读书目为《傅雷读书与做人》,了解到此中提及《金锁记》、《爱的教育》、萧伯纳的戏剧等许多国内外书籍作品,老师们提出将自己阅读这些作品的感悟与傅雷先生的阅读感悟相结合,不断地进行思考,同时也提升自己的阅读技巧;最后一组以“文艺美育”为主题,老师们希望以书为媒去读“人”,做到思辨性的真阅读。《傅雷家书》中饱含对生活、对艺术、对美育明智而深刻的理解,在傅雷看来,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文学家,而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艺术修养,增添生活情趣。此外老师们还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作为该主题下的补充阅读书目,以便去进行立体的、多角度的阅读。三组的读书计划都获得了周老师的认可,他同时也向各位老师建议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适当的融入教育学思想,也可以补充其他作家的美育著作,例如丰子恺《向善的艺术》、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进行关联阅读,让主题阅读中的书目更完善。本次线上交流过后,师生家长们将自主开展一周一次的组内交流,并确认选读书目与延展书目、资料的阅读计划。两周之后,各小组将再次齐聚线上,向大家分享读书时的心得、困惑、自身感悟及运用等阅读成果。期待每次的线上线下交流都能激发起大家阅读与讨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期待大家通过本次家书共读活动能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地提出问题和观点,最终收获成长。

    多阅公益 | 2020-12-08
    1308 点击量